首页 干货分享正文

清代颜色釉瓷器品种大全(一)


扫描微信二维码咨询

我国历史上的颜色釉烧造大约有宋代、明初和清初三次高峰。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是诸色兼备了。 其中高温铜红釉瓷器至元代始成功烧造,明初永宣之际的鲜红、宝石红釉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但之后高温红釉烧造技术中断,至康熙时期始得恢复,并派生出豇豆红、霁红、郎窑红等不同品种。 珊瑚红釉创烧于康熙时期,属于低温铁红釉,呈橙红色。明代低温铁红釉采用刷釉法施釉,故称为“抹红”,嘉靖时期因霁红釉难以烧成而以抹红代之,始大量烧造。清初则改为吹釉法施釉,呈色效果更鲜明,称为“珊瑚红”。 传统黄釉瓷为低温釉,铁元素呈色,在唐代寿州窑即已出现,其实呈色原理与汉代黄釉陶并无区别。明清时期,铁黄釉作为皇家专用颜色,称为“娇黄”,民间极少烧造,故传世不多,但烧成较为稳定。雍正以后随着进口色料的使用,又烧成柠檬黄等新品种,唐英《制造瓷器则例章程》称为“洋黄”。 绿釉瓷大约在宋代磁州窑始烧,其实也是继承了汉代以来绿釉陶的工艺,均为低温铜元素呈色。景德镇绿釉瓷在明中期开始流行,俗称“瓜皮绿”,之后一直延续至清代,康熙时期曾大量烧造,官窑制品称为“娇绿”。康熙晚期以后,低温绿釉衍生出许多品种,如湖水绿、秋葵绿、松石绿等,似已使用熟料,可能即《陶成纪事碑记》中的“西洋绿色器皿”。 钴蓝釉瓷器也成熟于元代,明初成为与铜红釉并重的高温色釉品种。钴蓝釉在明清时期烧造比较稳定,清初以后又逐渐派生出霁蓝、天蓝、洒蓝、青金蓝等品种。 低温蓝釉瓷以孔雀绿釉最为著名,由铜元素呈色,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宋代磁州窑,景德镇在元代即仿烧该品种,明清时期继踵烧造,比较稳定。 紫釉瓷创烧于明早期,为低温锰元素呈色,但明代罕有烧造。清初紫釉大量烧造,浓者称“茄皮紫”,淡者称“葡萄紫”。 胭脂红釉由金元素呈色,呈紫红色,在康熙时期创烧,根据其浓淡分为胭脂紫、胭脂红、胭脂水等。1. 雍正 霁红釉双陆尊

清代霁红釉瓷大约在康熙晚期郎窑时期复烧成功,在康雍乾三朝达到极高的水平,即使民窑制品也颇可观。本品长直颈,溜肩,直腹微鼓,圈足,外壁施霁红釉,口沿灯草边明显。该器整体造型犹如双陆棋,故名双陆尊。一说摇铃尊亦可,但摇铃形一般下部外撇似更合适。双陆尊始见于康熙时期,但宽博者较多见,此类小巧精致者颇为稀见。 2. 雍正 霁红釉窑变碗 霁红釉瓷器烧造非常困难,氛围及火候稍有不当即会出现灰暗、烧失、偏色等瑕疵。其中一些虽烧造不够完美但颜色变化仍颇有情趣者,常常被作为霁红的窑变品种而保留,并由于其稀少,竟乃至身价倍增,甚至进献给皇帝。 据乾隆九年二月初八日唐英奏折:“八年十一月内奴才在厂制造霁红瓷器,得窑变圆器数种,计共二十六件,虽非霁红正色,其釉水变幻实数十年来未曾经见,亦非人力可以制造。故窑户偶得一窑变之件即为祥瑞之征,视同珍玩。至霁红一种出窑之后,除正色之外,类皆黑暗不堪,从未有另变色泽生疏鲜艳者,今现得霁红窑变各种,理合一并奏进。” 这件霁红釉窑变碗,地色鲜红剔透,发色一流,但外壁有两处红色烧失,留下淡淡的桃红色,层次分明,如远山含黛,层层叠叠,又如春江初晴,红波潋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徐氏艺术馆、竹月堂、两庆书屋等收藏名家都藏有此类品种,可见霁红釉窑变器颇受行家、藏家的推崇。

3. 康熙 郎窑红釉油锤瓶 油锤瓶是康熙时期的典型器型,仅出现在康熙晚期,因器型颇似油锤葫芦而得名,非常具有标识性。所见品种颇为丰富,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矾红彩、乌金釉、青釉、哥釉、郎窑红等。本品细长颈,球腹,圈足,为标准的油锤瓶器型,郎窑红发色艳丽明快,层次丰富,口沿脱口现象明显,釉水流淌至圈足边自然止住,即标准郎窑红所谓的“脱口垂足郎不流”。

4. 康熙 郎窑红釉球腹撇口瓶

本品撇口,长颈,球腹,圈足,通体施郎窑红釉,烧成得当,发色鲜红,如初凝之牛血,达到了郎窑红釉较理想的效果。圈足硬朗,极具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胎骨特征,底部施苹果青釉,中部幻化为红色。 康熙一朝器物总体审美以硬朗遒健为取向,体现了帝国初创期的阳刚之美。具体到瓷器造型,康熙的瓷器器型往往不像雍正以后那样中规中矩,这也体现了清代景德镇窑场初创时期在器型等方面的大胆尝试。康熙时期很多创新的器型并不为后朝所延续,所以康熙朝有很多独步一时的特殊器型。 5. 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

观音尊也是康熙时期的典型器之一,因体形修长,胫部外撇如衣摆,颇似伫立的观音像而得名。从传世情况看,观音尊主要流行于康熙晚期,目前所见康熙郎窑红釉观音尊主要有两式,一种为总体较修长者,肩部稍溜,一种为较粗壮者,肩部宽博,胫部内收明显,如参阅2所示。本品撇口,短颈,圆肩,斜长腹渐收,胫部外撇,圈足,即为较修长一类的观音尊,通体施郎窑红釉,艳丽鲜明,不均匀的斑纹和釉面白色凸点特征明显,脱口垂足,底施苹果青釉,中部幻化为红色,十分具有特色。 6. 康熙 郎窑红釉笔海

该器总体成圆柱形,口高相若,玉璧底,中心有脐。外壁施郎窑红釉,内壁米黄釉,口沿有规矩的灯草边一周,周身开片隐隐。相似制品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此类口底相若的玉璧底大笔海大约创制于康熙中期,之后终康熙一朝都有烧制,甚至延续到雍正时期。这件笔海口沿成较为整齐的灯草边,且开片相对较均匀,当为康熙郎窑红瓷器的后期制品。7. 清早中期 郎窑红釉窑变鸡心水盂

本品唇口,溜肩,圆腹,圈足,釉面局部成红色,局部青色,青多红少,青红之间过渡明显,内壁及底足灰白釉带开片。 郎窑红制品在烧成过程中,存在因气氛和火候关系致部分釉面呈现青绿色的现象,即所谓的窑变。传统解释为铜红釉误被氧化,使低价铜变为高价铜而呈绿色。现代成分分析技术表明,由铁元素呈现的青色位于郎窑红釉的下层,活泼的铜元素呈现的红色则覆盖在青色表层,当部分红色因气氛火候关系烧失,则露出下层的青色,而非红色变化为青色,这一过程及原理与霁红釉的窑变颇为类似,而与豇豆红釉的红变绿并不相同。从本品外釉可明显观察到红釉覆盖在青釉之上的现象,及红釉因局部烧失而导致红斑边缘渐淡的变化关系。台北故宫所藏一件郎窑红釉水盛也有类似现象出现。 8. 康熙至雍正 珊瑚红釉三蝶铺首梅瓶

珊瑚红釉为铁元素呈色的低温釉,源自明代的抹红釉,康熙时改为吹釉法,施釉更为细密均匀,发色橙红鲜艳,犹如珊瑚般美丽,故名珊瑚红。 本品唇口,短颈,圆肩,球腹,腹下渐内收,胫部外撇,圈足,底部“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六字双圈款。肩部、腹部、胫部分别饰弦纹数道,肩部饰三组蝴蝶衔环铺首,通体施珊瑚红釉,釉质细腻,颜色橙艳。 这件制品造型稚拙,但比例已趋向缓和,修足尚具康熙硬朗的特征,底款则属康雍过渡期风格,蝴蝶铺首又有雍正特色,因此综合判断为康熙晚期至雍正时期制品,十分罕见。 9. 乾隆 珊瑚红釉梅瓶

这件梅瓶器型中规中矩,唇口,短颈,圆肩,腹下渐收,胫部略外撇,圈足,属于乾隆的典型梅瓶造型之一。通体施珊瑚红釉,与前器相比,吹釉颗粒度稍粗,略成深浅的斑纹状,发色较为接近玫茵堂一件藏品,因此在颜色、质感上都造成不同的视觉体验。 10. 乾隆 珊瑚红釉菱口水仙盆一对

这对水仙盆呈菱花形,弧腹,平底,底部六组如意足,内外通施珊瑚红釉,釉质细腻光洁,效果尚佳。这一器型最早源于宋代钧窑菱口盆奁,雍正时御窑厂仿制了大量钧釉盆和奁,盆奁有时也单独作为水仙奁使用。继而对形制进行了改进,烧制出此类高如意足制品,本品即为仿制雍正官窑的形制,如意足内做成镂空,更为讲究。11. 康熙 娇黄釉梅瓶

本品唇口,短颈,斜圆肩,腹下渐收,胫部外撇,细砂底,外足墙斜切,通体素胎施娇黄釉。由于黄釉瓷器明清时期为皇家专用,因此民间烧造颇为罕见,类似的娇黄釉梅瓶更是殊难一遇。 梅瓶是历朝喜闻乐见的器型,明代以来烧造尤众。梅瓶形制虽不甚复杂,但细节变化颇为讲究,因口、肩、胫部比例的些须变化,即带来视觉上较大的差异。本书收录梅瓶较多,但形制各不相同,值得品味。 12. 顺治至康熙 瓜皮绿釉暗刻缠枝莲纹碗

瓜皮绿釉在明代嘉靖以后较为流行,明末清初时期并未断绝烧造。本品敞口,弧腹,圈足,外壁以线刻工艺饰缠枝莲纹一周,通体施瓜皮绿釉。该碗的器德国kpm瓷器型和线刻缠枝莲纹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件相同纹饰的黄釉暗刻缠枝莲纹盘表明其制作早于清代官窑开始大规模烧的康熙二十年。此后皇家即对黄釉瓷器的使用提出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最起码在随后的清早中期这一制度应该是被严格执行的。因此将这件瓜皮绿釉碗断代在顺治至康熙早期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13.清中期 瓜皮绿釉兽耳蒜头瓶

本品蒜头口,长颈,溜肩,球腹,圈足,肩部塑一对兽耳,素胎烧成后,施瓜皮绿釉经红炉二次烧成。该器型较为少见,仅雍正时期一种铺首莲瓣口瓶与之体态略为类似。 明代官窑娇黄、娇绿、娇紫釉在明末清初官窑断烧时期在民窑得以持续烧造,康熙民窑饶有盛名的瓜皮绿釉其实配方与工艺和娇绿釉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现代成分分析表明,此类瓜皮绿釉属于铜元素呈色的铅釉,其主要成分见附表。 14. 康熙 淡绿釉暗刻螭龙攀灵芝纹铺首尊

此类铺首尊为康熙晚期的典型器型,撇口,溜肩,鼓腹,高圈足外斜,底部“自诚明记”款,颈部两侧贴塑铺首衔环耳,颈部暗刻回纹,腹部刻螭龙攀灵芝纹,通体施透明釉烧成,再施低温淡绿釉二次烧成。相同器型、纹饰的制品尚见有孔雀绿、豆青、白釉等品种,惟淡绿釉最为少见。 与康熙传统的瓜皮绿釉相比,本品绿釉显得较为淡雅、柔和、滋润。但成分分析数据表明此类淡绿釉除铜含量略低外,总体配方与瓜皮绿釉并无明显区别。分析由于该釉施于透明釉之上,故显得较为温润。可见配方、施釉工艺、烧成均是对颜色釉外观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15.康熙 孔雀绿釉山石牡丹纹花觚

这件花觚撇口,长颈,槌腹,胫部外撇,圈足,为康熙时期典型的花觚式样。花觚腹部刻米字锦地宝莲纹,上部刻洞石牡丹纹,下部刻水波鲤鱼纹,主题纹饰继承了过渡期的特征,为绘画题材,而非重复性图案,具有较高的审美趣味。通体素胎施孔雀绿釉,二次低温烧成。 16.康熙 孔雀绿釉暗刻螭龙穿牡丹纹铺首尊

本品盘口,口下急收,粗颈,溜肩,球腹,高圈足外撇,颈部饰硕大的铺首衔环耳一对;自口沿而下依次暗刻卷涡纹、蕉叶纹、回纹、螭龙穿牡丹纹、变体莲瓣纹;通体施孔雀绿釉,发色翠蓝,铺首以黑彩点睛,炯炯有神。主题纹饰螭龙穿牡丹、螭龙攀灵芝等为康熙时期常用的暗刻纹饰,见于多种颜色釉品种上。 17. 康熙 孔雀绿釉莱菔尊

莱菔尊是康熙时期的特有器型,大约创制于康熙二十年始烧的臧窑,以豇豆红制品最为著名,另见有青釉、白釉、釉里红等品种。本品撇口,长颈,颈部下端有三道弦纹,圆肩,弧腹渐收,圈足,虽为民窑,仍属典型的莱菔尊造型。通体素胎施孔雀绿釉,meissen 官网中温烧成,开细小纹片,颈部弦纹处积釉明显,成浓重的深蓝色,底部施淡酱釉。竹月堂藏有一件孔雀绿釉莱菔尊,与本品近乎相同,当为一批所制。 本品的成分分析数据表明,孔雀绿釉是典型的以牙硝为熔剂、以铜为着色剂的中温釉,与前述低温绿釉为完全不相同的配釉和烧成方式。 18.康熙 孔雀绿釉小筒瓶

本品撇口,短颈,丰肩,肩部有一弦纹,弧腹渐收,圈足,形制颇为少见。通体素胎施孔雀绿釉,开细小纹片,肩部弦纹处积釉明显,成浓重的深蓝色,层次丰富。整体状态与前品具有一致性,只是颜色略偏蓝绿色。 《南窑笔记》载:“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推测孔雀绿釉为铜元素发色,色泽翠蓝,孔雀蓝釉则为铜与钴元素共同发色,颜色应偏暗蓝,若如此,则孔雀绿、孔雀蓝釉可分矣。但通过对本次展览几件翠绿釉制品进行成分分析,均为单一铜元素发色,并未发现含钴元素的情况,颜色的变化主要是铜元素含量及烧成氛围的影响。 19.康熙 天蓝釉暗刻缠枝莲纹蒜头瓶

本品蒜头口,长颈,溜肩,圆腹,高圈足外撇,足端二层台,底部“聚玉堂制”四字青花款。外施天蓝釉,口沿暗刻双层如意纹,器身刻缠枝莲纹,足边刻卷草纹。所见一件主题纹饰为螭龙纹的蒜头瓶,形制与本品完全相同,当为同期制品。 20.康熙 天蓝釉暗刻螭龙纹长颈橄榄瓶 本品细长颈,溜肩,圆腹,腹下渐收,胫部外撇,玉璧底,器身暗刻螭龙纹,施天蓝釉,口部包银。该器型为康熙时所特有,更常见的是天蓝釉暗刻菊花纹的制品,因国家博物馆有一件常年在展,特别知名,如本品暗刻螭龙纹者其实更为稀见。

21. 康熙 蓝釉青花螭龙螭凤云鹤纹渣斗

本品大口外撇,浅圆肩,球腹,圈足,底“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双圈款,整体比例协调,实用性强。口部外壁以青花绘散点云鹤纹,腹部分别绘螭龙螭凤纹一组,再施霁蓝釉后一次高温烧成,形成蓝釉青花的特殊品种,俗称“蓝上蓝”。这一品种大约创于明代晚期,康熙时期较为流行。 渣斗虽然在形制上与唾盂有相似之处,但功用不尽相同,渣斗属于茶席、宴饮所用的桌器,元人所谓“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在同治大婚成套定烧的瓷器中,有14个品种24种器型,即包含“二寸五奓斗”一种,奓斗即渣斗,二寸五渣斗高约9厘米,与本品尺寸相类,属于与盘碗盅碟一起使用的桌上餐具。 22. 雍正 霁蓝釉弦纹铺首尊

清代霁蓝釉瓷器在康熙时期烧造数量并不大,待康熙晚期官窑兴起霁蓝制品后,民窑始大量烧造。 本品盘口、粗颈,圆肩,球腹,高圈足,肩部两道弦纹处饰一对镂空铺首耳,通体施霁蓝釉,发色略偏浅蓝,淡雅别致,精神内含。但柔和精致的比例关系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雍正风格,离康熙硬朗之风渐远。 23.康熙 洒蓝釉大口梅瓶

康熙洒蓝釉通常被认为是对宣德洒蓝釉的直接模仿,目前所见洒蓝釉制品多生产于康熙晚期,虽然臧窑的“吹青”通常被解释为洒蓝,但并没有康熙中期官窑款洒蓝器制品的佐证,因此这一说法还有待考证;而在郎窑时期这个品种出现并流行的可能性则更大一些。 从一些洒蓝釉制品存在的开光青花装饰判断,洒蓝不是将钴料混合在釉中直接吹成的,而是先将钴料吹在瓷器的素胎上,最后再罩透明釉而成。如此来说,则洒蓝其实与青花类似,是一种釉下彩釉,这一情况与豇豆红又有类似之处。 本品撇口,短颈,圆肩,腹下渐收,胫部外撇,圈足,通体施洒蓝釉,蓝白斑驳,如雪花飘落其上,故美其名曰“雪花蓝”。本品器型较为特殊,仅康熙时期有烧造,相似器型制品尚见有安徽省博物馆藏品。 24. 康熙 洒蓝釉大凤尾尊

本品大撇口,长颈,圆肩,球腹,腹下渐收,胫部外撇,圈足,通体施洒蓝釉,虽为典型的康熙凤尾尊造型,但体型硕大,高达70余厘米。如此高大之器物,不仅成型困难,烧成更为困难。类似大凤尾尊除洒蓝描金、还有青釉暗花、五彩等品种,另尚有70余厘米的大棒槌瓶,当为同期制品。 按同治十三年御窑厂因无法烧造大鱼缸和鹤鹿立件,具折曰:“景德镇厂署御窑乾隆年间即已塌毁,数十年来均系附于民窑搭烧,且民窑均不甚大,窑门按瓷尺仅宽二尺四寸,瓷尺只合营造尺八折,匣钵过此尺寸即不能进窑,此烧瓷器之大概情形也。” 本品高度合瓷尺二尺八,加上收缩率及匣钵尺寸,必定三尺有余,需要挛砌专门的窑炉烧造此类制品,且变形率极高,烧成一件,不知损坏几许。如此大件在古代的制作成本必定是极高的,也仅有康熙晚期这样的盛世才见有民间制品传世。 25.雍正 青金蓝釉铺首尊

青金蓝釉是一种具有明显斑纹效果的类似青金石纹理的高温釉。一般认为青金蓝釉是洒蓝釉发展出的一个品种,因吹釉点的不同聚散关系形成新的审美趣味。另在唐英的《陶成纪事碑记》中提及一种青点釉,来源于对石湾窑雨淋墙类制品的仿制,也被认为是青金蓝,这类多是官窑制品。 本品为尊式,盘口,短颈,溜肩,球腹,高撇足,肩部弦纹处饰一对铁锈花铺首衔环耳,外壁施青金蓝釉,深浓翠艳,色泽斑驳,但质感与洒蓝釉颇有几分相似处。与前述几件康熙晚期铺首尊相比,这件制品的器型更趋舒缓柔和,已经开始向雍正以后的器型特征转变。 26.康熙 茄皮紫釉竹节执壶把杯一组

茄皮紫釉是锰元素呈色的低温铅釉,常见深浅两种颜色,深者浓紫色,称茄皮紫,淡者紫褐色,又称葡萄紫,官窑品种则称为“娇紫”或“浇紫”。晚明官窑所见娇紫均为褐色,此类浓紫色制品似为顺治时期创烧。 本套茶具由一壶二杯组成;壶总体成圆柱形,中部微收,口、腹、胫部饰有表示竹节的弦纹,圈足,平嵌盖,平顶圆钮,把手和三弯流也均做成竹节型,通体施浓艳的茄皮紫釉;把杯敞口,圈足,也为竹节造型,配以竹节型单鋬,内外均施茄皮紫釉。此类竹节造型的制品在清初期尚有瓜皮绿釉制品作为旁证,但传世量均非常稀少。 27. 雍正 外胭脂水釉内粉彩花蝶纹杯碟一组

胭脂红釉创烧于康熙晚期,色在紫、红之间,属于金元素发色,因珐琅彩的传入而作为一个瓷上新品种出现,按颜色深浅可分为胭脂紫、胭脂红、胭脂水。本组展品外壁施胭脂水釉,内壁绘粉彩花蝶纹,所绘花蝶用彩极精,代表了雍正民窑粉彩的最高水平,是当下最热门的品种之一。

------ THE END 正文结尾 ------

往期文章:

皇室授权的瓷器品牌有哪些?

永远让人惊艳、惊讶的英国皇家瓷器AYNSLEY (安兹丽)

浅谈德国梅森瓷器(Meissen porcelain)收藏(入门篇)

欧洲第一瓷---德国梅森Meissen瓷器的前世今生

Meissen's Gold X form系列 茶杯,茶托 & 甜点盘

英国皇家道尔顿(ROYAL DOULTON)

梳理一下欧洲主要瓷器品牌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