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微信二维码咨询
【年代】: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7年
【文物原属】:明代宫廷御制特等一级官窑瓷
【文物现状】民间收藏
高3.7cm,口径7cm,足径3.5cm。有裂修复。 (见图示)
藏文杯手工制作,侈口窄唇,深腹,底内凹呈圈足,造型小巧,胎体轻薄,文字秀丽自如,有雾状细小气泡。杯心有一藏字打双圈。汉文音译“吽”字音。瓷器上以“吽”作饰,是取其弘扬佛法之意。底釉白中闪黄。上下各一圈藏文陀罗尼经二行,这是佛教经文中的咒语与祈祷吉语译成的藏文。杯型有如成化斗彩鸡缸杯,腹部以青料书写藏文(注:官方统称藏文而非梵文)两周,圈足内为六字双方框款。明朝瓷器上只见到成化朝有藏文,是成化中早期(1465年至1474年)所烧造的主流青花瓷中经典性和代表性的官窑杰出作品。
一. 原配一对御窑龙凤瓷
御窑是官窑的最高级别或称御制特等一级官窑。御窑的意义在于皇家控制和垄断最好的原料技术和设备,不计成本的追求质量、精细与完美,产品数量和使用范围也被严格控制极为有限。
自从鸡缸杯以明成化主流青花做搭配装饰的那一天起,历史的五彩瓷从此登上了明成化官窑斗彩瓷的大雅之堂;再看官窑斗彩鸡缸杯相对官窑青花藏文杯,恰好门当户对,一对大写的斗彩瓷、龙凤瓷!
明成化青花藏文杯和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明成化官窑瓷最杰出性的代表。斗彩的意义在于五彩与青花的艺术对比,五彩是事物的内在表现,斗彩是事物外在的艺术对比效果。五彩瓷早在元代就已经发展起来并闻名于世。成化时期的五彩瓷在继承的基础上添加或借用了明成化的主流青花做搭配装饰,从此开创了明成化斗彩瓷的精彩篇章。
成化时期的斗彩瓷如果没有主流青花做搭配装饰,仅凭五彩独舞,就没有斗彩的靓丽和艺术对比而产生的争奇斗艳的斗彩艺术效果,更不会登上明成化著名官窑瓷器的大舞台。五彩只有借助明成化的主流青花做搭配装饰才会更加卓越精彩。然而明成化的主流青花则不需要借助任何其它色彩,足以自成体系,独自撑起主导经典性代表性的作用和地位。明成化的主流青花成就了历史的五彩瓷,历史的五彩瓷又验证了明成化主流青花发展不衰的生命力。
青花是成化瓷的主流成熟艺术,偏离这个主流的经典很难说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斗彩鸡缸杯不仅需要借助主流青花搭配装饰更需要青花藏文杯的比对而共放异彩。鸡缸杯展现的斗彩绘画艺术巧夺精工坐实了经典地位;再看藏文杯的青花文字呈现了书法艺术的登峰造极与博大精深,毫不逊色于绘画艺术更创历史性的经典。人们常说字画字画不分家,却把字排在了第一位,说明文字的艺术内涵更具功夫与实力。
自从香港苏富比成功拍卖斗彩鸡缸杯2亿8千124万港币刷新成化官窑瓷拍卖最高价以后,当今收藏界对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已不陌生。如果把斗彩鸡缸杯比作一个舞者的话,那么能与之共荣共舞者非青花藏文杯莫属。二者杰出的双人舞精彩表演,无可争议的称霸于明成化官窑制瓷烧造艺术的大舞台,成为明成化官窑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精典之作而受到历代收藏家的关注和珍惜,被视为官窑重器,天下瑰宝。
鸡缸杯和藏文杯是同时间段、同窑址、同血脉于1465年登台止于1487年谢幕。精工地道的御窑龙凤瓷于明成化时期共舞22年!二者从江西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入了浓厚的皇家血统。分别代表了明成化时期官窑斗彩瓷和官窑青花瓷器的巅峰水平;分别展现了斗彩瓷和青花瓷在烧造制作及绘画书法艺术方面登峰造极的成果。鸡缸杯斗彩绘画烧造生动、喜庆、精彩绝伦;藏文杯青花烧造淡定、素雅、书法秀丽自如,二者配以无可挑剔的器型比例和丰富多彩完美无缺的玉质釉面效果达到了彼此珠联璧合、相互呼应、相映生辉、相得益彰、闻名于世的辉煌。共同筑就了明成化官窑斗彩瓷和官窑青花瓷艺术成就为一体的历史丰碑。
凭什么这两只小杯子能完美代表明成化官窑瓷烧造的艺术成果呢?在官窑制瓷烧造的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官窑瓷器烧造的器型都不大,比如汝窑无大器,大器非官汝;成化无大器,大器非官窑等等的事实。许多民窑的瓷器相对器型较粗大,器型每粗大一寸其精美的难度都将大幅增加。越高大越粗糙收藏价值反倒越低这是不争的现实。相反越小巧越精美,收藏价值反而越高这也是不争的现实。即使官窑产品也是相对小巧的更易精美。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和青花藏文杯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仅在小巧薄胎的器型上成功浓缩了明成化的全部精美,以至于后人不能达到完全仿制的地步,尤其是藏文杯极难仿制,比如青花藏文文字上面显现的深色结晶斑俗称铁锈斑痕迹就是仿不出来的。御窑瓷器的精美度与器型薄厚和大小的尺度有关,越小巧浓缩精美的空间反而越大,如同现代科技发明创造的芯片功能一样,二者性质不同道理相通。
二. 门当户对的鸡缸杯和藏文杯
中国古代文化历来讲究成双成对为美。从相同的时间段、相同的窑址、相同的烧制温度(大约1250度附近)特别是从相近似的器型比例以及五彩与青花高度的对比效果来观察,设计者的思路和意图是很显然的。尽管斗彩瓷和青花瓷工艺有所不同,人们会惊奇的发现官窑斗彩鸡缸杯相对官窑青花藏文杯,恰好门当户对,显现一对龙凤瓷的设计效果。二者同出御窑,彼此光彩夺目共奏明成化官窑制瓷烧造的经典乐章、完美展现了斗彩瓷相对青花瓷的艺术丰采,由此而产生了一对大写斗彩瓷、龙凤瓷的外在对比效果!
斗彩鸡缸杯是皇室生活用品而非市场流通商品,这个事实背景决定了鸡缸杯的生产不可能像商品一样成批量反复多次的进行,也不可能做到损坏一件再生产一件。为了解决因损坏而产生的空缺,鸡缸杯的生产应该是留有多余数量做备用,以便及时填补和更替受到损坏的鸡缸杯。再看青花藏文杯是皇帝礼品而非生活用品也不是商品,因此生产的数量极为严格有限,数量十分稀少,没有必要考虑留有多余数量做备用的问题。这就导致了鸡缸杯和藏文杯在存世数量方面相对存在的明显落差与对比。
成化鸡缸杯存世量有案可查的仅有十九件,非常稀少非常珍贵非常难得!成化藏文杯有案可查的仅有四件,更加稀少更加珍贵更加难得!堪称瓷器收藏界和拍卖界的阳春白雪,任何一位不论是否同时拥有鸡缸杯和藏文杯的收藏家都不会轻易出手!收藏价值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遗憾的是将天生一对地造一双的鸡缸杯和藏文杯同时收藏已经很难。已知的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同时藏有鸡缸杯和藏文杯此外绝无仅有,二者现存世数量相差了好几倍,早已不成比例。民间已发现鸡缸杯存世量远超过原有十九件的估计甚至达到好几十件,又因为藏文杯生产数量远少于鸡缸杯,因此斗彩鸡缸杯在市场上出现了后有来者的希望,而青花藏文杯却是出现了后无来者的遗憾。所以藏文杯的收藏价值不低于鸡缸杯甚至超过了鸡缸杯;所以将斗彩鸡缸杯和青花藏文杯这一对龙凤瓷放在一起收藏、展出和拍卖是最完美的组合、最靓丽的丰采和最名至实归的愿望。
三. 藏文杯的与众不同
是“藏文杯”还是“梵文杯”(这里梵字读音饭fàn)?整体观察这件藏文杯,器外壁绕腹环书藏文陀罗尼经上下二行,共计四十六个藏文字(含内底藏文一个字),外底径书“大明成化年制”六个汉文字,里外总计共有藏汉文字五十二个。其中四十六个藏文字里面,只有内底这一个藏文字和梵文沾点关系(见图示),这个藏文字发“吽”字音,是梵文音译而来的藏文发音字,二者发音都相同于“吽”字音,有弘扬佛法之意,与梵文的关系仅此而已。因为和梵文沾这一点关系,就将其称为“梵文杯”,那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个汉文字的占有位置,怎么不称之“汉文杯”呢?显然这里仅从藏文字所占有的比重和主题就不能称其“汉文杯”更无理由称之“梵文杯”。尊重这里的藏文主导地位,尊称“藏文杯”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藏文杯的与众不同在于从一开始产生即剥离了其生活使用价值并注入了权势、地位和贵族之属性。古代西藏地区是藏传佛教精神统治的区域,青花藏文杯上下两圈佛教藏文不是写给汉族人观看与收藏的,否则不会使用藏文做装饰。专赐予藏传佛教僧侣法师观看与收藏的藏文杯具有鲜明的使命色彩。藏文杯是深崇藏传佛教并心系西藏区域管辖的成化皇帝在礼诏西藏资深僧侣法师入宫传授佛经时,赐予僧侣法师的珍贵礼品,同时彰显了大明成化朝拥有对西藏区域管辖的历史背景。西藏地区信奉藏传佛教的王宫贵族也将藏文杯视为法会高台上最权威的顶级供品,享有皇使臣之尊。藏文杯绝非一般的官窑瓷器,而是具有不可替代的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的使命和尊严。那时成化帝朱见深对藏僧的礼遇早已超出常人可理解的程度。每年供养藏僧衣食住行所需的费用对国家财进阶政就是一笔巨额开销。此外宗教信仰更胜于前朝,崇信道教、佛教、喇嘛教在皇宫禁内通常几天日以继夜诵经作法,主持大法师手持藏文杯向祈福者抛洒细小金豆银豆以示祈福。藏文杯不辱使命,在成化朝历史上作为藏传佛教法会高台上的供品、僧侣法师手中的法器,客观上起到了维护中央与西藏区域连接统一的使臣作用。
藏文杯还是官称,尽管民间普遍存在梵文与藏文分不清,以为古代印度的梵文与古代西藏地区的藏文差不多。但是西藏文化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历朝官方直至今日从未改变对西藏文化的标准认同,也从未改变对整个西藏区域的管辖。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文字交流除非与外国人交往,没有使用过外国文字的记录。中央与地方的交往或地方与中央的交往只能使用中央和地方的通用文字才合乎逻辑与情理。青花藏文杯是成化皇帝送给属于西藏地区的礼品,针对的是藏传佛教的僧侣法师,使用藏文就是顺理成章的逻辑。如果确是朝廷送给印度人的礼物使用梵文还是合乎逻辑与情理的,但是历史上并没有这个记载。在大明成化朝以及广袤的西藏区域不可能找不出一位会写西藏文字的书法家而只能写印度的梵文。这是符合逻辑的判断也是官称藏文杯而不称梵文杯的道理和原因。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自展示的官方原版图录标注的文字说明都是“藏文杯”这绝不是巧合而是历代的共识,既是对民间称呼梵文杯的更正,也是对西藏区域管辖和西藏标准文化的维护。藏文杯做为官称不会因为民间有称“梵文杯"而改变。
在明成化时期前后生产了大批精美的瓷器是供奉广泛的佛教寺庙使用的,确有使用梵文装饰的情况存在也包括一些官窑瓷器,毕竟西藏文化更接近印度文化,当大批民窑瓷器进入西藏或印度的佛教堂使用梵文是普遍的现象。但是皇家御制特等一级官窑瓷器的生产绝不是为各地寺庙服务的,尤其藏文杯是朝廷为西藏僧侣法师专项设计和御制的礼品,带有中央与西藏区域管辖的历史背景,当然就不会使用印度的梵文来做装饰。
把民窑或一些官窑使用梵文和皇家御制特等一级官窑使用藏文混为一谈是当今存在的许多误解误传误导而已,例如把有梵文装饰的瓷器统统当做了御制特等一级官窑以为都是皇帝送给西藏佛寺的礼物,这不是历史事实。
梵文与文中所示的藏文是五百多年前的古代文字语言。随着历史文化的演变,当代的印度人早已不习惯使用古代的梵文,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印度语言文字。现在普通一般的印度人既看不懂也翻译不了古代的梵文是普遍而广泛的现象,如同当代的中国人早已不习惯使用古代的文言文字一样。这里的佛教藏文是古代西藏区域的文字语言,与现代的西藏文化相比已经具有很大的不同。现在普通一般的西藏人同样既看不懂又难于准确翻译古代西藏文字语言,这也是普遍而广泛的现象。藏文杯展示的佛教藏文属于古代西藏文化,试图准确译成现代汉文的想法没有意义。
四. 鸡缸杯有价极贵,藏文杯无价极尊
如果把鸡缸杯比喻向市场抛出了一块砖,一块极为贵重的金砖,那么所引发出来的无疑就是藏文杯这块宝玉,应了黄金有价玉无价这句民间传统说法。 鸡缸杯在明清历史上发现了有价极贵的记载,而藏文杯却是在五百多年历史中始终处于无价极尊的地位,任何富有之人也无有办法获得。尽管藏文杯极富精美与观赏性却因为地位的特殊性而被供奉在藏传佛教法会的高台上,彰显了极高的皇家地位和身份。藏文杯显然具有三官属性于一身的特点即官称、官窑和官方专用。历史上没有哪件官窑青花瓷器象藏文杯这样的特点而与众不同。现存世上完整的青花藏文杯已知只有四件,其中三件分别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香港博物馆和香港天民楼博物馆深藏,且无一不被当做镇馆之宝。这是第四件也是民间仅存的一件明成化御窑青花藏文杯。虽有七片修复的瑕疵但不缺肉,完整性依然客观存在,堪称破镜重圆之美,实物比图片精彩。
鸡缸杯存世量有案可查的仅有十九件(按以前的估计),大部分都在博物馆深藏并且多数深藏于境外著名博物馆,藏文杯在历史上的拥有者只有极少数藏传佛教的僧侣法师,此外无人可以拥有。很遗憾,成化青花藏文杯现存世数量不超过四件。
自从1487年珠山御窑厂停止烧造至今,虽已历经五百二十七年历史沧桑,藏文杯却能在民间得以保存下来实属非常不容易。有关流传有序之说法,依据常识凡属于类似艺术收藏品,历史越悠久越难于流传有序。所谓流传有序并非收藏品的自然属性。多长时间算流传有序呢?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或是多少年?没有定数。拿眼前四月拍卖成功的鸡缸杯为例,如果说八零年、九九年、一四年三次拍卖算是流传有序,那么八零年第一次拍卖时,如何算得流传有序呢?据说五十年代就有序了,那么自1487年御窑厂关闭至今五百二十七年的历史只流传有序五十年(多算点)剩下那四百七十七年又怎么说法呢?是要完整流传有序呢?还是要零打碎敲的流传有序呢?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五百年前乃至上千年的流传有序。市场上出现的绝大多数著名和非著名的流传有序仅是相对而言之,不难发现许多抽象或完整的流传有序既经不起提问,又很难做到没有漏洞的自圆其说。
五. 从“缸”字谈鸡缸杯和藏文杯
鸡缸杯名称的来源在于“缸”字。那么缸字是缘何出现的呢?明成化斗彩(原称五彩)鸡缸杯其斗彩和绘画是最经彩的地方。但是如果直接称“斗彩鸡杯”似乎语言有毛病。鸡缸杯突出的一个特征是器型明显近似于微缩的水缸型。有生命的鸡和生活用的水缸联系起来更加栩栩如生极富立体的生动表现形式,这就是可自圆其说的鸡缸杯,而藏文杯的器型在尺寸与外形上与鸡缸杯虽然是极为近似的,但绝不是相同和一样。鸡缸杯和藏文杯是一对龙凤瓷,既然是龙凤瓷就会有明显的不同特征,仔细观察鸡缸杯的器型,明显靠近于微缩的水缸型,而藏文杯却只是能够盛水的容器而已,怎么观察也不像水缸。原版纯正的藏文杯和“缸”字没有必然的关联。
为什么鸡缸杯的口径比藏文杯的口径大了一公分呢?抛开技术原因外,由于万贵妃年长于成化帝朱见深,所以龙凤瓷的设计思路是否突出体现了万贵妃在皇帝朱见深心目中的地位呢?鸡缸杯的口径恰好大于藏文杯的口径,这里一定会有合乎逻辑的象征性说法,正是因为这个微妙的差别才更加丰富了这一对龙凤瓷多彩的立体感以及符合逻辑的想象力。
鸡缸杯具有完美的器型、精美的釉面烧造和优美的斗彩外衣做装饰风格,被比喻美丽的公主;藏文杯的器型和釉面烧造相对阳刚、淡定和素雅,展现弘扬佛法尊贵大气的风格,被比喻帅气的王子,龙凤瓷缺一很难说完美。
“藏文缸式杯”又是如何出现的呢?确定藏文二字是对的,但是后面的缸式杯三个字就没有道理了。
一是因为藏文杯和鸡缸杯造型极为近似,所以盲目的把二者归结为统一的器型,然后将鸡缸杯的名称套用在藏文杯的名称上,所谓“藏文缸式杯”就这样出现了。其实原版纯正的藏文杯与水缸没有连接的理由。“藏文缸式杯”词意上不通,语言上又不搭调,既说不明白也不能自圆其说。然而藏文和杯字联系在一起,无论从语言上还是文字上都很通顺协调与自然。鸡缸杯的特点是富有生命力的动感艺术之美而藏文杯的特点却是青花和文字的素雅之清秀。称“藏文缸式杯”就显得“缸式”二字牵强无力而多余了。鸡缸杯的“杯"字与藏文杯的"杯"字含意也不同。鸡缸杯的“杯”字是含有酒杯、茶杯、水杯的使用属性具有生活使用价值,而藏文杯的“杯”字却是无生活使用价值属性的奖杯之意。好像竞争者胜出而获得的各种奖杯不具使用价值却更有精神的力量。藏文杯是皇朝赐予西藏僧侣法师的礼品自然也称供品,具有皇使臣之尊和权力贵族地位的象征之意。二者一动一静的表现风格形成了动静结合相互对应的艺术效果。不但共同筑就了明成化在制瓷烧造艺术上划时代的历史地位,也完美代表了明成化制瓷烧造艺术登峰造极的水平。
二是民间确实存在和发现了“藏文缸杯”。从整体外表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器型就是鸡缸杯的水缸胎型 ,底部大明成化年制这六个字也是鸡缸杯的原字体,然而釉面烧造却是青花藏文的内容。为什么有这样的奇怪事情呢?鸡缸杯做为生活使用属性相对损耗的多生产的多,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也多。虽然斗彩鸡缸杯被皇家垄断,但是半成品有可能散落民间。当民间再次烧造时,仿五彩绘画的难度仿佛大于了书写素淡的青花藏文文字的难度,于是在鸡缸杯的器型胎面上出现了仿制藏文杯青花藏文的事情。这种不阴不阳四不像仿制品的出现就是人们所听到看到的“藏文缸杯”或叫“藏文缸式杯”的真正来源。即使鸡缸杯的半成品没有散落民间,那么民间仿制鸡缸杯的微缩水缸型也是相对不难的,因为有了水缸形象做目标,只要整的像就以为是成功了。但是藏文杯纯正原版的器型却是极难仿制的,因为藏文杯的器型近似于鸡缸杯又不是水缸型,除了“杯”不好准确的定位于其他的器型了。但是这个特有的杯实在的不好如一的仿制。所以我们看到无论仿制藏文杯多么逼真,其器型总是容易往鸡缸杯的水缸靠,因此“藏文缸式杯”就真的频繁出现了,不知原由很容易被误导。
“藏文缸杯”“ 藏文缸式杯”“藏文压手杯”“藏文马蹄杯”以及“梵文杯”等等绝不是纯正原版的藏文杯。
六. 藏文杯年代的判断
藏文杯青花文字所显现的深色结晶斑俗称铁锈斑痕迹是苏麻离青原料所产生的独特标志。这种原料所产生的色彩属于矿物质天然的绝美与纯净。化学名称四氧化三铁,由于高铁低锰性质而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锡光和深色结晶斑现象。
苏麻离青为进口矿物质原料,是明永乐朝郑和历时二十七年,七下西洋从伊拉克地区将珍贵的苏麻离青原料带回大明国的。这为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提供了使用苏麻离青原料的真实背景,所以我们看到产生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都有苏麻离青原料固有的特征存在,但是苏麻离青原料使用到大明成化朝早期元年时已经接近枯竭,更显得十分的珍贵,于是被皇家御窑所垄断,仅用于极少量的御制特等一级官窑青花瓷器的生产。由于苏麻离青原料的存量极为有限,因此没有可能为生产相对大型瓷器提供足够的苏麻离青原料,只能计划用于生产极少量小巧精细的御窑瓷器并采取与国产平等青原料相混合使用的方法,以维持有限的御窑青花瓷器的生产。这是否也是成化无大器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呢?
从此开创了与成化元年以前永乐宣德各朝完全不同的独有新特色与新风格。苏麻离青原料与国产平等青原料混合使用的方法起始于成化元年。正是由于这种混合使用才造就了新的有别于前朝各时期的独特艺术风格与特色。史料记载苏麻离青原料终结于成化中期。这个时期已经再没有苏麻离青原料可以使用,因此开始了后苏麻离青原料时代,即没有苏麻离青原料的国产平等青原料的使用时代,于是又形成了没有苏麻离青原料的瓷器新特色与新风格。
将历时二十二年的成化朝分成五个阶段来分析有助于提高藏文杯产生在时间段的清晰度,即成化早期、中早期、中期、中晚期和晚期这五个阶段。平均四点四年为一个阶段。史料记载到了成化中期,苏麻离青原料的存量已经终结。说明自成化中期1474年开始直到以后生产的青花瓷彻底告别了苏麻离青原料在制瓷烧造后所产生的独有特色。因此藏文杯的生产时间并非是原来估计的于成化1465年到1487年共二十二年时间段内所产生,而是在成化早期和中早期,即成化元年1465年至成化九年1474年共九年的时间段之内所产生,显然藏文杯生产的时间段相比22年时间段,大幅缩短了13年!以苏麻离青原料所产生的独特现象与深色铁锈斑痕迹做依据,藏文杯至少已有五百四十四年以上的历史流传,判断为明成化御制特等一级官窑瓷就是确定无疑的了!
成化时期的主流是青花瓷而不是斗彩瓷。尽管斗彩瓷借用了主流青花做搭配装饰,但是仍然无力代表明成化的主流青花,一是因为斗彩中青花所占比重有限,仅起到五彩的配角作用,二是因为青花里面并没有发现珍贵的进口苏麻离青原料所特有的结晶斑现象。说明斗彩瓷是成化中期即1474年以后才开始生产的,恰好错过了成化主流青花瓷发展的最高峰。因此唯有青花藏文杯才是明成化主流青花瓷当之无愧的代表。
在官窑瓷器烧造的发展历史进入明成化元年以后的550多年以来,明看成化早已成为历代收藏家的共识。成化时期的主流青花瓷最富有时代特色,浓缩了精彩精美精细达到天下闻名。只有这个时期的青花瓷才有机会使用少量而珍贵的进口苏麻离青原料与大量的平等青原料相结合,建立起既超越以往的历史又使后来的历史难于超越的丰碑,造就了极富时代特色的成化主流青花瓷。
成化早期至中早期的官窑青花瓷是整个成化时期青花瓷发展的最高峰,是明成化主流青花瓷发展的最高阶段,凝聚了成化时期制瓷烧造Herend的全部经典性和代表性。经典性在于后人难以仿制和超越,代表性在于完美性与特殊性的崇高地位相结合。明成化景德镇御窑青花藏文杯正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最杰出性的作品!
七. 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现在存世的四件藏文杯为什么只有这一件有破裂?这一件是否是其它几件藏文杯的母本?谁有权力收藏母本呢?如果是遗址出土的必然会有出土的石化痕迹或工艺制作的瑕疵,那么瑕疵和痕迹又在哪里呢?从没有瑕疵到有破裂的瑕疵这里面又有哪些解读?明成化皇帝将藏文杯赐於了哪几位西藏僧侣大法师?这些僧侣法师活动的踪迹都在哪里?他们手中的藏文杯哪里去了呢?明成化早期和中早期的九年之中,藏文杯做为皇帝礼品是否只定制生产了一次,这一次共生产了几件藏文杯呢?藏文杯的存世量为什么明显少于鸡缸杯?藏文杯上面书写的汉文和藏文书法是否为同一位书法大师呢?此书法大师不但精通藏文和汉文是否也精通佛法呢?根据历史及书法笔迹的分析与对比,藏文杯上面全部的书法是否就是成化帝朱见深之亲笔呢?所有这些话题的探讨将会更深入挖掘和丰富藏文杯的历史真相和文化价值。对如此神秘又与众不同的藏文杯将会有更多的爱好者继续关注。
八. 修复后的话题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变化,修复从来都是崇高美好的愿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都是离不开修复手段的更新与提高。修复的目的不是造假不是仿制赝品,修复的本质是维护、还原和传承,没有修复就没有发展的生命力,生命力的希望在于完美的修复之中。
青花藏文杯的完整性修复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功!修复后的藏文杯富有令人激动的精彩靓丽、刮目相看的惊喜、瑕不掩瑜的折服。所谓“残缺的美”这是不准确的说法,事实上是残而不缺完整性依然客观存在。破裂了才更感觉完整的珍贵,重圆了才更感觉破裂的痛。有些事物终究是不可重圆的因为有缺,有些事物终究是可以重圆的因为不缺。重圆之后的藏文杯更加弥足珍贵实属难得。藏文杯不仅破镜重圆再现完整性丰采更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不愧为当朝皇家供品僧侣大法师做法事之神器。破裂固然是不幸的,但是当破裂被修复、被重圆之时,不得不被重圆后的幸运所感动,被涅槃重生后的靓丽丰采和神韵所喜庆折服与鼓舞。青花藏文杯得到了民间历代收藏家的极大关注和珍惜,愿这件饱经五百三十年历史沧桑的藏文杯在民间永远流传。
这件藏文杯所含价值已远远超过本身存在的瑕疵,又因为本身富有的精典性和代表性以及唯一性稀有性和珍贵性而决定了此藏文杯确是一件与所有馆藏藏文杯性质相同的原版藏品,更以深厚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为坚实基础,为艺术品市场上填补了明成化主流青花经典性和代表性的空白。
九. 浅酌甘露,细赏佳器
人们惊奇地发现斗彩鸡缸杯相对青花藏文杯,恰好门当户对,一对大写斗彩瓷、龙凤瓷!正如斗彩是五彩与青花外在的艺术对比效果一样,龙凤瓷同样是藏文杯与鸡缸杯外在的艺术对比效果。斗彩鸡缸杯被比喻美丽的公主,青花藏文杯被比喻帅气的王子,二者珠联璧合缺一很难说完美。
将历史的斗彩鸡缸杯和青花藏文杯放在一起收藏、展出和拍卖,是最完美的组合、最靓丽的丰采和最名至实归的愿望。
邢效宏作于二〇一四年十月,修改于二〇一八年一月
------ THE END 正文结尾 ------往期文章: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