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名瓷德国梅森正文

国家级非遗美术与技艺·广东省


扫描微信二维码咨询

简介摘取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此致感谢。

第一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308 佛山木版年画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早在宋元时期,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刻绘门神的习俗。这类门神早期直接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板绘刻,大量复印,制成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

  佛山木版年画的生产兴盛于清代乾嘉年间,20世纪30年代后渐次萧条。以技艺划分,佛山木版年画包括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类型;以题材划分,则有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三种类型,其主要功用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体现了人们驱邪纳福的愿望。

佛山木版年画为当地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反映着佛山本地文化的历史根源以及佛山传统民间绘画和印刷工艺的一些基本情况。

  目前佛山木版年画的传承人仅剩冯氏一家,现急需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让这一富有价值的年画制作工艺继续延续下去。

315 剪纸·广东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

  广东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纸是由当地民俗活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及南海区的部分乡镇。

  佛山剪纸据说源自中原,结合当地民俗风情及手工业、商业而发展起来,至清代已逐步成行成市,并出现了行会组织。20世纪初,与佛山剪纸有关的门钱、童话、符疏衣纸、溪纸、金花、磨花纸、蘸料纸、打铜、铜箔、朱砂年红染纸、花红染纸、染色纸等12行都蓬勃发展,店号数百家,工人近三千人,他们所生产的蘸料纸、各色染纸都是佛山剪纸的材料来源。

  佛山剪纸分为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根据用料不同,又可分纯色料、纸衬料、铜衬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铜写料、银写料、纸写料、铜凿料等九种。剪纸手法分为剪和刻两大类。剪,多为随意剪制,每次两三张,如礼品花、灯花、乞巧节的烛台花、香案花、饼花等即以此法制成;刻,每次可刻20至30张,粗犷的图案可刻50至100张不等,便于大量复制。佛山剪纸所用刻刀大小不一,一般系随意磨制而成,宽度从3毫米至1毫米不等,一套十余把。操刀时以握毛笔法持之,垂直切割,线条连接而不断,成型如网状。传统佛山剪纸以社情民意决定其内容和形式,喜庆吉祥、驱邪纳福、多子长寿等是永恒的主题,在民间极受欢迎,长期流行不衰。与此主题相应,佛山剪纸中以铜箔金碧辉煌的特点配合鲜明的色纸,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也形成铜凿剪纸等独特的表现形式。现在佛山剪纸技艺的主要传承人为林载华等。

  佛山剪纸具有产业化的传统,加强对其挖掘和保护将有助于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形态,同时还可以繁荣民间文化市场,增强地域文化特色。但目前佛山剪纸专业人员队伍青黄不接,最具特色的铜凿剪纸由于工具散失、作为主要材料的铜箔不再生产而无法制作,加上老艺人退休或病故,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拯救。

  潮阳剪纸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潮汕地区,以潮阳区铜孟、西胪、和平、贵屿等镇为代表。潮阳剪纸的兴起与迁居此地的中原人有关。这一剪纸样式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祥瑞题材,一般在游神赛会、元宵关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中用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另外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种以外,潮阳剪纸也有一些装饰性的小花样,如供品花与礼品花等。潮阳剪纸造型灵活,构图以对称为主,结构严谨,饱满而不杂乱,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点,疏密有致,剔透玲珑。剪纸刀法精巧细腻,以阳剪为主,配合使用阴剪。阳剪的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的线条粗壮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现力十分丰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潮阳区政府组织力量对潮阳民间剪纸进行了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个花样,出版了《潮阳民间剪纸》一书。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阳剪纸作品入编《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中国民间吉祥艺术博览》和《潮汕民间美术全集•剪纸卷》等书。1997年,潮阳区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现在潮阳民间剪纸的主要传承人有张佩龙、蔡名英、李婵仙等。但健在的老艺人平均年龄已在75岁以上,迫切需要年轻人加入其中进行继承。

  潮州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剪纸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流行于明代,繁荣于清代,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现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间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马浦镇)系以棕色丝线剪成,技艺十分精巧,说明潮州剪纸早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庙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下剪纸就当作了祭祀、节庆、游神赛会、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中的一种饰物,寺庙中的僧尼也剪纸花馈赠善男信女,潮州剪纸因之而在寺庙中得到迅速发展。至20世纪初,还有江根和、李木林、杨学友、罗瑞瑜、辜秋泉、谢楚周等尼姑带出的潮州剪纸艺人在当地剪纸创作中发挥作用。1962年后,因寺院僧尼无后,出家者少,潮州剪纸渐失传人。

  潮州剪纸题材涉及花果、走兽、人物、风景和文字图案等,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剪纸艺人往往有细致、豪放、秀逸等不同风格表现。以形式区分,潮州剪纸有纯色、多色、阳刻、阴刻等类型。潮州民间剪纸艺人善于将三五张色纸叠在一起,灵巧地运使剪刀,以娴熟的技巧剪出各种花纹图案。如纯色剪纸充分发挥“剪”的特点,以纤细秀丽的线条配合块面,借助夸张、变形手法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剪刀味十分浓郁,富有装饰性。纯色剪纸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画稿,艺人们仅凭记忆和想象,一手拿纸,一手运剪,直接将花样剪出。这种匠心独运的剪法极富创造性,造型活泼而富于变化,很少有重复的作品。多色剪纸则用多种色纸分别剪出物象的各个部分,然后再合并为一件完整的剪纸作品,生动细致,别有特色。

  潮州剪纸有一个品种称为“錾纸”,是将图案放在色纸或金箔上,用刻刀錾刻而成。“錾纸”又分衬色剪纸和写料剪纸。衬色剪纸先用金箔或黑纸刻出轮廓线,再用彩纸衬底;写料剪纸则用纯色纸或金箔刻画出形象的线条骨架,再用颜色彩绘衬底。錾纸工艺以饶平县镂金村的色錾纸最为著名,色錾纸俗称“大钱”,用于祭神祭祖或游神活动,内容以戏曲人物、鸟兽虫鱼、花卉博古、诗词书法等为主。

  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潮州剪纸已逐渐失去以往的生存环境,现存知名的剪纸艺人不足十人,且年事渐高,传统的潮州剪纸后继无人,亟待抢救、保护。

319 粤绣(广绣、潮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潮州市

  粤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就已有南海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

  粤绣技艺注意结合材料形质,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大类。真丝绒绣以蚕丝为绣材,表现力强,是历史最为悠久、技艺传承最为完整的粤绣品种;金银线绣的针法独具特色,有平绣、编绣、绕绣、凸绣、垫绣、贴花绣、织锦等七大类六十多种;珠绣属于粤绣的新品种,最近几十年才由粤绣艺人开发应用。

  粤绣在广东有着悠久的历史,潮绣在唐代就已出现于广东潮州地区,流传至明代已形成风格。它以龙凤、花卉、飞禽走兽、水族人物为题材,成品多充作日常用品、祭祀用品、欣赏用品、戏服装饰品等。其绣法可分为绣、垫、贴、拼、缀五种,针法有六角三叠踏针锦、垫棉过金针、双丁鳞、垫绣菊花畔鳞等两百多种。许多作品都综合运用了不同的绣法和针法,并有所创新,如潮绣代表作《九龙屏风》就运用了五大绣法,其中潮绣独有的钉金垫浮绣法使龙的形象栩栩如生。

  粤绣工艺自成一家,它针法多变,针步均匀,能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粤绣题材广泛,色彩丰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谐运用,同时还能做到“工”为“艺”用,对绣品的艺术效果十分重视。

  粤绣中凝聚着历代艺人的天才与智慧,从艺术风格到创作思维都充满了岭南特色,其成长历程与岭南文化发展的轨迹紧密叠合在一起。黄洪、许练成、余德、黄妹、陈荷影等都是具有影响力的粤绣传承人。现在随着老艺人的逝世,一些粤绣绝活已经逐渐失传,粤绣惟一的工艺大师陈少芳女士也已年近七十,粤绣迫切需要年轻的传承人。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迅猛进步的今天,依靠手工技艺出奇制胜的粤绣受到机绣、电脑绣的严重冲击,市场萎缩,生存困难,迫切需要扶持和保护。

326 象牙雕刻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崇文区 广东省广州市

  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北京和广州的象牙雕刻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广州牙雕即广州象牙雕刻,镂雕牙球、花舫、微刻书画均是广东牙雕的代表。广东牙雕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欣赏品,包括象牙球、花舫、蟹笼、花塔、花瓶、鸟兽、人物、石山景等;二是实用品,包括折扇、台灯、烟盅、烟嘴、笔筒、粉盒、图章、梳具、筷子、牙签、书签、纸刀、象棋等;三是装饰品,包括手镯、项链、耳环、戒指、别针等。

  广州牙雕重雕工,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闻名于世,在长期的工艺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精湛雕刻工艺。广州牙雕纤细精美,玲珑剔透,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雅俗并举。作品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整体布局繁复热闹,不留空白。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于层次,同时刀法见棱见角,华丽而美观。

  广州牙雕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工艺与生产规模曾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艺水平日趋精湛,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广州牙雕的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著名的传承人有陈祖章、翁昭、翁荣标、冯少侠、李定宁等。

  地处中国南大门的广州与海外各地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市场发展前景也相当可观,但目前广州牙雕行业中已没有了家族式的手工作坊,师徒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手工技艺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或变异,精工细作的手工艺流程也受到冲击,没有人愿意也无法单纯以传统的象牙雕刻技艺谋生,这极大地影响了广州象牙雕刻业的发展和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制订计划,尽快改变目前不利的状况。

339 潮州木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州市

  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主要用以装饰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这项技艺主要流行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莲上村、西都村,同时波及饶平、汕头、潮阳、揭阳、揭西、普宁、陆丰、大埔、五华、兴宁、梅县等县市和福建东南部沿海一带。

  潮州木雕始于何时不得而知,现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装饰的斗拱为唐代遗物,而悬挂铜钟的木龙则为宋代遗物。潮州许驸马府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其建筑装饰木雕亦以“草尾”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时期即已存在。至明清两代,潮州木雕技艺臻于完美。明末,石窟艺术基本停顿,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几的木雕装饰,出现多层镂雕技术。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并誉,皆以多层镂通为特色,不少木雕以金箔贴饰,以黑漆或五彩烘托,前者称“黑色装金”,后者称“五彩装金”。也有采用“本色素雕”的,为的是达到质朴无华的效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潮州己略黄公祠,祠内各处梁柱多饰以龙、凤、狮等祥瑞动物,展现了潮州木雕的各种表现技法,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民国初年,潮商崛起,兴寺庙、建祠堂、置豪宅成风,在此背景下,木雕艺人利用东南亚红木创作出“红木方曲”、“如意屐”等,形成精致、端庄、华贵的木雕新风格。

  潮州木雕多以坚韧度适中的樟木为材质,镂刻形式丰富多样,有浮雕、沉雕、圆雕、镂雕、通雕等多种手法,雕出的成品剔透玲珑,层次丰富。在一件雕刻上,潮州木雕常以“之”字形布局构图,利用山水亭阁将曲折、连续的故事巧妙地分割为不同画面,做到人物繁而不乱,情节生动有序。因考虑观者的视线,置于橼梁高端的木雕装饰往往将人物某些部位适当夸张,如眼部加深、鼻子加高、口部突出等,抬头一看,恰到好处。在构图处理上,潮州木雕不是模仿中国画,就是仿照戏曲舞台,其特点是在一个木雕面上将不同时空中发生的故事同时表达出来,其叙述方式有所谓的“径路”(用特殊的构图方式处理人物活动的脉络)。潮州木雕的装饰设计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门,门被分出顶横肚、枋栏、门窗、企肚、中横肚、大肚和下横肚等装饰部位,各部位装饰所用题材、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除建筑装饰雕刻外,潮州木雕尚可制作神亭、神轿、进盒、宣炉罩、烛台、果碟等神器装饰。其雕刻形式大体分沉雕、浮雕、通雕和圆雕几种。由于分布地区广泛,出现了地方性的风格差异。仅就潮汕、兴梅地区而论,潮汕地区木雕布局繁复、结构严密、精细纤巧,以表现连续性情节见长;兴梅地区木雕刀法简练、人物不多,以突出主要故事情节为特征。清末潮州木雕行业中曾出现过奇才黄开贤,以高超地技艺为潮州木雕赢得了声誉。现代传承这一技艺的著名木雕艺人有张鉴轩、陈舜羌等,张鉴轩认为潮州木雕技艺可归纳为“匀匀、杂杂、通通”六个字,“匀匀”指虚实中主次分明,“杂杂”指要有层次又要有穿插,“通通”指镂通剔透。由于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潮州木雕失去了原先的依存条件,加之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神龛、神亭等物品淡出日常生活,所以潮州木雕的用武之地日渐减少。另一方面,潮州木雕工艺精细,创作难度大,加工程序多,且多手工操作,既辛苦又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差,因此目前从事木雕加工生产的人愈来愈少,青年一代尤其不愿从事这项工作,这导致潮州木雕陷入后继乏人的境地,亟待抢救、扶持。

349 灯彩·东莞千角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东莞市

  千角灯是广东东莞民间工艺的瑰宝,原为东莞赵家所独有。东莞赵氏为宋帝皇族后裔,相传元初时赵家开始扎制千角灯,配饰的灯带共24条。千角灯十年扎制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在濮藩宗(即解元坊之赵氏宗祠)展出过。灯虽不断重制,而灯带仍为宋物,一向由赵家珍藏,20世纪60年代被毁。

  千角灯的制作中断40年后重新复苏,现主要传承人在莞城区政府的支持下费时八月扎制成了千角灯,但毕竟已至耄耋之年,后继乏人,因此急需将千角灯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353 石湾陶塑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区域,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水陆畅达的交通条件,使石湾成为我国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

  石湾陶塑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它吸收各种文化艺术精华,高度写实和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其制作工艺有构思创作、泥料炼制、成形、装饰、上釉、龙窑煅烧6个环节,其中煅烧的火候全凭师傅的心得体会。龙窑的上中下有高中低三种火,分别用于移动烧制物品的不同部位,技艺娴熟的工匠才能把握。

  石湾陶塑技艺是在日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石湾东汉墓出土的陶塑可见其艺术雏形。石湾陶塑技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唐至明以前为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为鼎盛期,民国时期为低谷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为全盛创新期。当代石湾陶塑名家中,以刘佳、庄家、刘泽棉、廖雄标等为代表。

  石湾陶塑技艺发展到现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现实的生存环境令年轻人难以把这门技艺当成终身职业。在此情势下,石湾陶塑技艺中注入了大量外来元素,传统技艺难以保存,急需保护。

425 端砚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肇庆市

  端砚的发源地在广东省肇庆市黄岗镇白石村、宾日村一带。白石、宾日两村相邻,八成村民无田可耕,世代靠采石制砚谋生,如今这一带依然是端砚制作的核心区域。端砚的原料端溪石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

  据记载,端砚创兴于唐初,唐代中期已风行全国,因下墨如风、发墨如油、不耗水、不结冰、不朽、护毫等优点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众砚之首。在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端砚艺人不断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严谨的制作工艺。端砚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工序。端溪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来端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为手工制作。

  端砚制作中的采石很关键,古代砚坑洞高约80厘米,采石工人只能蹲着、坐着或斜躺着采石,所用开采工具往往因石材所处环境而制,雕刻工具则因砚石的硬度、雕刻的技巧和题材需要而制。20世纪70年代前,这些工具多由采石工或砚匠自制。采石工具主要包括粗细不等的尖口铁凿、铁笔、铁锤、炮凿及灯等,雕刻工具主要包括锤、凿、凿卡、木钻、锯、滑石及工夫台等。

  与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端砚制作也有自己的行业崇拜和行会组织。端砚艺人崇拜伍丁,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要举行盛大的祭拜活动。端砚行是端砚的行会组织,艺人入行方有资格制作端砚。

  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械生产冲击着手工端砚制作,传统记忆的传承方式导致工匠后继乏人,只有认真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切实保护和延续传统端砚制作技艺。

439 凉茶配制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文化厅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凉茶是粤、港、澳地区人民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食用、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伴随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它有特定的术语指导人们日常饮用,既无剂量限制,也无需医生指导。

  公元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葛洪所遗下的医学专著以及后世岭南温派医家总结劳动人民长期防治疾病过程中的丰富经验,形成了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凉茶,其配方、术语世代相传。关于凉茶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在岭南和海外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数百年来,林立于广东、香港、澳门的凉茶铺,形成了一条岭南文化的独特风景线。

  凉茶配制技艺以家族世袭传承下来,已有数百年历史。“文革”中,凉茶文化虽遭到了严重破坏,不仅凉茶铺关门,有关凉茶的制作器具、遗址、遗迹、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无几,但其在港、澳地区仍经久不衰。王老吉、上清饮、健生堂、邓老、白云山、黄振龙、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芦、星群、润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宝庆堂等16个凉茶品牌的54个配方及其所构成的凉茶文化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

  凉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广泛的民间性、公认的有效性、严格的传承性及巨大的后发效应,使其成为世界饮料的一匹“黑马”。目前,凉茶产量已达200万吨(含港、澳地区),销售范围已覆盖全国及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近二十个国家。在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保护和发扬凉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二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832 石雕·雷州石狗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雷州市

雷州石狗是流行于雷州半岛的一种民间雕刻艺术。雷州古属骆越之地,骆越族的“盘瓠蛮”部落曾聚居于此,他们自称为狗的后人,素有崇狗拜狗的习俗。以玄武岩雕刻的石狗即是这种民间信俗的具体化和物质化表现形式,它被当地民众尊为“守护神”、“吉祥物”。在日常生活中,雷州人每每遵照传统习俗,在门口、村口、路口、水口、庙前、墓前立以石狗,逢年过节或遇红白喜事时供奉敬事。这种石狗寄托着人们祈福迎祥的美好意愿,甚至还有“契石狗为父”的神圣意义。以雷州石狗雕刻及相关习俗构成的“石狗文化”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以雷州市为中心在环北部湾地区形成了一个“石狗文化圈”。雷州石狗雕刻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雷州历史和民俗的浓缩,具有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833 玉雕·广州玉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广州玉雕是流传于广东省广州市的一种民间雕刻工艺,其历史相当久远。广州飞鹅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即有玉环存在,1983年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玉璧、玉盒、玉印、玉角杯等一百三十多种“汉玉中的稀世之宝”说明广州玉雕工艺在西汉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清代道光年间,广州玉雕已成行成市,且出现了行会组织。广州玉雕多以粤西信宜出产的南方玉为原料,玉质呈草绿色,半透明,多自然斑纹,琢磨后晶莹通透,可以加工制成玉镯、戒指、耳环、玉坠等首饰和花卉、人物、鸟兽及玉球、花舫、宝塔、瓶罐等摆设品。广州玉雕博采众长,同时吸收广州牙雕技艺,在品种、工艺、用料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的风格。通雕玉球是广州玉雕艺人攻克玉石高硬度的创造性成果,它以大球套小球,里外多达二十余层,层层都能转动自如。与庄重古朴的北派玉雕相比,广州玉雕典雅秀丽,轻灵飘逸,剔透玲珑,显示了岭南文化的特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玉器市场商业形势的影响,传统玉雕工艺渐趋衰落,从业人员锐减,行业内出现人才断层现象,急需加强保护。

833 玉雕·阳美翡翠玉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揭阳市

阳美翡翠玉雕是广东省的一种民间玉石雕刻技艺,它兴起于20世纪初,流布于揭阳市东山区磐东镇阳美村一带。阳美翡翠玉雕工艺系由旧玉器加工技术发展而来,目前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阳美翡翠玉雕用料考究,制品主要采用缅甸北野人山区(帕敢玉石场)和国内出产的优质玉石,这些原料质地晶莹剔透,硬度极高。阳美翡翠玉雕善于利用玉石的天然纹理,讲求奇、巧、精、特,造型小巧玲珑,逼真生动,雕工精湛纯熟,玉器制品宛若天成。中国翡翠雕刻艺术分南北两大风格体系,阳美翡翠玉雕属于“南派”,有浮雕、立体雕、托地雕、镂空雕、调水雕等多种技法和样式。在技艺形成过程中,阳美翡翠玉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潮汕木雕、石雕、潮绣等当地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影响,显示出鲜明的岭南地方特色。

835 核雕·广州榄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增城市

广州榄雕是流行于广东省增城市一带的一种传统雕镌艺术,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有清代乾隆年间的广州籍宫廷匠人陈祖章和咸丰年间的新塘民间艺人湛谷生等。广州榄雕以乌榄核为基本材料,增城自古盛产乌榄,为榄雕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秉承岭南文化精神的广州榄雕刻工细腻精微,形态小巧玲珑,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生动。它可以分座件、挂件、珠串、核舟等品类,技艺形式则包括浮雕、圆雕、镂空雕等。以“东坡游赤壁”为题材的核舟是广州榄雕的传统样式,历代名家均有此类作品传世。20世纪中叶以来,广州榄雕得到进一步发展,花色品种增加至五十余种,出现了多层花舫、通雕蟹笼、撒网渔船、国际象棋等一些新品种。由于乌榄树遭到大量砍伐,榄雕材料紧缺,加上产值不高,规模性的榄雕生产时下已不复存在。在此情势下,广州榄雕发展迟滞,前景堪忧,急需采取措施,加大保护力度。

842 彩扎·佛山狮头

申报地区欧洲瓷器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佛山狮头是流传于广东省佛山地区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样式,其扎作技艺源于明代,清代乾隆年间正式在当地兴起,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佛山狮头汲取了广东石雕狮子的造型特点,以神似为追求,形体和装饰设计上均采用了夸张而浪漫的表现手法。其扎作过程大致由竹篾扎廓(造型骨架)、扑纸(成型)和表面装配(饰)等步骤组成,扎制出的狮头按造型可分为文狮、武狮、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羽面相为脸谱,表现狮子温良驯善的神态;武狮以张飞面相为脸谱,反映狮子勇猛好斗的性格;少狮是一种狮头面具,专供儿童玩耍。以狮头的脸谱和色彩特点来区别,又可分出刘、关、张狮和彩狮两大品种。佛山狮头造型既夸张又浪漫,既威武又风趣,生动逼真,活泼可爱。狮头的图案纹样线条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灵活多变,紧凑生动。色彩则层次分明,基调明快,节奏感强烈,充分彰显了各种狮子不同的个性风格特征。佛山狮头注重装饰效果,不同色彩的脸谱装配不同颜色的饰物,彼此相映生辉,看去活灵活现,别具神采。拟人化的造型、富于民族特点的用色、多彩的装饰和精巧娴熟的扎作工艺使佛山狮头带上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南方狮头艺术的典型代表。佛山狮头是地方民俗喜庆活动和群众武术体育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用具,目前舞狮已被列为佛山民间传统娱乐项目,而以狮头为名的比武竞技运动则遍及我国华南、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乃至欧美的华人居住区,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中外文化的沟通交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863 灰塑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灰塑俗称“灰批”,是流行于广东省广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主要分布于广州市区和增城、从化一带。据记载,灰塑在唐代已经出现。宋代灰塑得到普遍应用,南宋庆元三年(1197)始建的增城证果寺中即有灰塑“龙船脊”。明清时期,祠堂、寺观和豪门大宅建筑盛行用灰塑做装饰。灰塑有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技法,它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碱、耐温的优点,非常适合广州一带的湿热气候条件。此外,灰塑不需烧制,可现场施工,具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广州灰塑主要用于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和亭台牌坊的装饰。它题材丰富,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呈现出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匠人操作时会德国梅森瓷器官网根据地理状况和实际需要在塑造的景物或图案间巧妙留出装饰性的通风孔,以减轻台风对脊饰的冲击。目前,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建筑行业趋于式微,受其影响,灰塑的发展状况也很不理想,急需有关方面尽快投入力量展开抢救保护工作。

867 镶嵌·嵌瓷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普宁市

嵌瓷又名“聚饶”、“粘饶”、“扣饶”,是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建筑装饰艺术。它以绘画、雕塑为基础,用专门烧制的彩釉瓷片粘嵌出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等艺术造型,对庙宇和建筑物的屋顶、墙壁等部分进行装饰。潮汕嵌瓷的工艺技术别具一格,多采用半浮雕或圆雕样式,形象生动,色彩斑斓,质地坚实稳定,能经日晒雨淋而不褪色。在潮汕地区,瓷器作坊往往和嵌瓷工匠密切配合以烧制各种色彩的低温瓷器。这些瓷器复由工匠精心剪取,形成镶嵌所需的瓷片,再以粘合剂将瓷片拼制成局部构件,最后将构件组合出各种表现民俗、民间故事或祥瑞喜庆主题的图案或塑像。大寮嵌瓷和普宁嵌瓷是潮汕嵌瓷的突出代表,大寮嵌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以潮汕风格为主,兼有闽南特色;普宁嵌瓷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

868 新会葵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广东新会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建制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这里盛产蒲葵,素有“葵乡”的美誉。新会葵艺历史悠久,东晋时期即已开始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经过千余年的探索,新会人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为一体,使葵艺产品的加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清代乾隆至光绪末叶的两百多年间,新会葵艺的发展达到鼎盛。新会葵树种植面积最多时达到6万亩,年产葵扇最多可达1.5亿柄,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会葵艺遭受毁灭性的打击,驰名远近的竹箨葵艺失传,整个葵艺行业一落千丈,只有赵氏家族仍尽力传承着火画葵扇技艺。1952年,老画师陈晚制作的火画扇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新会葵艺借此机会得以重振,发展出花席、花篮、坐垫、牙签、通帽等十大类上千个花色品种。郭沫若曾用“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的诗句赞誉新会出产的葵扇,给新会葵艺以极高的评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空调等现代家电的冲击下,葵扇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新会葵艺日渐式微,相关企业陆续倒闭,许多葵艺传人被迫转行。赵氏火画葵艺传人召集几名葵艺老匠人组建新会区会城葵乡传统工艺品开发中心,进行作坊式的葵艺生产,但产量十分有限。目前,新会葵艺传承中出现断层的局面已有所改善,但前景仍不容乐观,必须加大保护力度,保证这一传统工艺的有序传承。

870 盆景技艺·英石假山盆景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英德市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流传于广东省英德市,是当地著名的传统手工技艺。英石因产于英山而得名,它由无数松散的板块构成,在暴冷暴热气候和风雨风化腐蚀的作用下,形成了“瘦、皱、漏、透”等特点。宋代宫廷御苑已选用英石点景,岭南历史名园如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园等处也都有英石制作的假山和盆景。发展到后来,全国不少地区均出现了以英石作材料的园林景点。18世纪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欧洲的宫廷和园林建筑也开始选用英石叠山、拱门或筑亭基、饰喷泉。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以自然奇石为基础,发挥能工巧匠的智慧,借英石“瘦、皱、漏、透”的独特形状表现佛、道两教“空”、“灵”的思想观念。英石假山盆景中的山水式、旱山式、山附树式造型充满艺术情趣,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英石假山盆景技艺蕴涵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宝贵经验,具有工艺史、建筑美学史、岭南地方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879 枫溪瓷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州市枫溪区

枫溪瓷烧制技艺是广东省潮州市的传统手工技艺。潮州陶瓷制作历史悠久。 宋代笔架山窑更有大量人物瓷、动物瓷的制作。宋以后,枫溪成为陶瓷生产中心并延续至今。枫溪瓷制作手法多样。技法上有雕、塑、镂、捏、贴、刻、划、印、压等多种。装饰手法也多,人物瓷塑、动物瓷塑有写实、夸张、变形等,光彩照人,神韵独具。

880 广彩瓷烧制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广州广彩瓷烧制技艺是釉上彩绘的代表,它历史悠久,约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上,广彩瓷器曾因西洋商人的需求而大量出口。广彩瓷器题材广泛,色彩鲜明。其烧制技艺主要包括彩绘颜料制作、彩绘工具运用、金“彩”技艺等。彩绘类型可分为手工彩绘、定烧彩绘、积金彩绘、岭南画派彩绘四大类。广彩瓷器品种繁多,主要包括日常用具、陈设及玩赏品、文具和娱乐用品、宗教法器等。

  广彩瓷器有三彩、五彩、珐琅彩等不同的种类,还仿照西洋画法制成独特风格的彩绘瓷器。其烧制技艺根植于民间,体现出中西彩瓷技艺融合、颜料制作独特、岭南文化特色浓厚、彩绘手法和题材内容丰富这四大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彩瓷器烧制技艺至今在海内外仍享有崇高的声誉。

890 香云纱染整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素有“南国丝都”之美誉,这里完整保存了香云纱的染整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即晒莨,是采用植物染料薯莨为丝绸染色的一种工艺。唐代已有关于薯莨的记载,北宋沈括和明代李时珍都曾记述过薯莨的染色作用。明代永乐年间,广东莨纱已经出口到国外,清末民初生产的莨纱更是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佛山市顺德区的养蚕缫丝业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缫丝业鼎盛时期,顺德有晒莨工厂五百多家,工人一万余人,日产香云纱四千多米。

香云纱又名“响云纱”,具有多种优点,它挺爽柔润,日晒和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强,易洗易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不易起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经久耐穿,非常适合炎热的夏天穿着,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闻名中外,曾远销欧美、印度、南洋等地,被海外人士誉为“黑色闪光珍珠”服装,成为中国丝绸的著名产品。香云纱在14道工序的染色过程中,只采用天然植物薯莨的汁液和含有高价铁离子的河涌泥,不含任何化学助染剂,也不产生污染环境的有害废料。

由于香云纱系纯手工制作,工艺繁复,产量少,而且受天气和环境限制,所以产量不高,从业人员日益减少。现在顺德的伦教成艺晒莨厂已成为仅存的一家晒莨厂,而且厂内通晓晒莨的只有两名师傅。香云纱染整技艺后继乏人,已经濒临失传,急需抢救。

915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江门市

广东省江门市的白沙茅龙笔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白沙茅龙笔的创始人是明代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献章,号白沙先生,笔即由此而得名。白沙茅龙笔系以新会圭峰的茅草为主要材料,经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这种笔的制作成功开创了以植物纤维制笔的新途径,成为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

白沙茅龙笔古朴雅致,笔锋极富弹性:笔触苍涩,牵丝、飞白效果极佳,宜作行草,亦可用以勾勒山水。由于茅龙笔的笔锋富有弹性,笔画顿挫拙重,别具一格。以茅龙笔书写的作品刚劲有力,气势豪放。陈白沙的“茅龙书”代表作《慈元庙碑》、《种蓖麻诗卷》等清奇瑰伟,纵横开阖,是珍贵的艺术文物。茅龙笔做工考究,豪华高雅,古朴大方,极富自然美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纷纷外出务工,茅草无人收割,致使白沙茅龙笔的制作原料供应匮乏。同时,茅龙笔制作技艺独特,制作工序较为复杂,因而产量有限,市场销路不广。以上原因使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陷于濒危境地,迫切需要保护振兴,传承发扬。

922 龙舟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东莞市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是龙舟之乡,这里的龙舟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堂龙舟制作的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包括选底骨(龙骨,主要选笔直的大杉树做底骨)、起底(钉蝴蝶底,起蝴蝶底)、起水(拗弯龙骨,使之呈流线型)、打水平(中线定位,平衡蝴蝶底)、转水(安装挡水板)、做大旁、做横挡(排骨)、做坐板(划龙舟者座位)、安龙肠、加固中肠(用竹片加固座位与龙肠)、上桐油灰(板与板之间缝隙加固,防漏水)、刨光、涂清漆(使舟光滑)、制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等多个重要步骤。

中堂龙舟制作在材料选择上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清代为第一阶段,造龙舟主要使用进口木材,材质坚固耐用,舟身重,舟行时阻力大,制作时间约需三个月。民国至20世纪末的近一百年为第二阶段,用料以松木为主,舟身重量有所减轻,舟速有所提高,制作时间约一个月。近十多年为第三阶段,龙舟改以杉木为料,重量轻,成舟吃水浅,舟速快,制作时间为六至七天。以前龙舟用料尺寸等数据全凭师傅经验和记忆,不见诸文字记载。

龙舟竞渡是我国端午节的传统民俗,因此龙舟制作技艺不仅具有工艺价值,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随着广东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乡土生活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界,龙舟竞渡之类的活动已不常举办。加之龙舟制作工艺复杂,目前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日益减少,制作技艺濒临失传,急需保护。

946 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安琪广式月饼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安琪食品有限公司

广式月饼又名“广东月饼”,是中国月饼的一个重要类型,因产于广东而得名,主要行销广东、海南、广西等地。由于近代广东开放较早,广式月饼最早走出国门,远销至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的华侨聚居地,清末民初即已享誉国内外。

安琪广式月饼是广式月饼的重要分支,它起源于清代新会梁氏的“永记饼店”。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其面皮制作、馅料煮制、包馅、烘饼等多道工序均能独树一帜。安琪广式月饼馅料以莲蓉、豆蓉、咸蛋黄为主,制成的月饼皮薄馅丰,滋润柔软,饼面图案花纹浮凸玲珑,油润光亮,色泽金黄,口味有咸有甜,味美香醇。从饼皮上划分,广式月饼有糖浆皮、酥皮和冰皮三大类,以糖浆皮为多。这种饼皮柔软滋润,颜色金红。豆蓉馅的甜饼、海味类的咸饼、核果仁类甜咸兼备的月饼均为糖浆皮月饼。

314 内画·广东内画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头市

  广东内画是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它运用中国画的构图、笔墨、设色技巧,在玻璃瓶内壁上反手作画,形成独特的艺术奇观。汕头市是粤东地区的中心城市,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底蕴相当深厚。流传在汕头的内画艺术是中国传统内画“粤派”的唯一代表,其创始人为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松龄。

  广东内画凭借独特的玻璃瓶造型、瓶外描金加彩装饰效果、彩绘与设色技艺及彩绘工具而独树一帜,卓然成派。受岭南派画风影响,广东内画线条纤秀,色彩浓艳,表现内容丰富多彩,纳山光水色、飞禽走兽、古今人物、奇花异卉于瓶器内壁,赢得“奇特的绘画艺术”之誉。

  吴松龄与儿子吴泽鲲在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后改为“特种工艺厂”)先后培养出内画艺徒35人,使这门绝技得到传承。广东内画是民间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它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及浓郁的地方风格,为工艺美术史和岭南绘画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案例。如今大师已逝,传承制作技艺的工艺师也都年过半百,广东内画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前景堪忧。

339 潮州木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汕头市

潮州木雕源远流长,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的潮州开元寺,中就有唐代的木雕作品。广东的木雕技艺主要集中于潮州、汕头、揭阳一带,历史上统名之为“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技艺精湛,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福建木雕并称为我国四大木雕。因题材广泛、构图饱满、雕刻精细、多层镂空、金碧辉煌等特点而称誉海内外。

揭阳木雕通常以建筑物、家具及供神用器的装饰物或构件形式存在,且往往饰以金漆或彩绘。它题材广泛,多表现花鸟虫鱼及人们喜闻乐道的历史传说、戏曲故事等。雕刻形式有沉雕、浮雕、通雕、圆雕、托地雕等多种,而以通雕最为见长。揭阳木雕一般采取柔性造型方式,运用感性、动态的线和面,以弧线、曲线及由其产生的抛面、曲面组成造型,构图饱满,布局匀称,刀法繁而不乱,体现出节奏和韵律之美。揭阳木雕也称“金漆木雕”,制作时先在樟木或杉木上凿粗坯,然后精雕细刻,再进行磨光,层层髹漆,最后贴以金箔,可达到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汕头木雕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它应用广泛,题材丰富,民间传说、古今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江海水族、戏剧故事等都是其常见的表现题材。汕头木雕名师众多,作品在全国评比中屡获奖项。

目前,潮州木雕发展受阻,由于从业收入低微,故年轻人多不愿学习,健在的工艺师都在50岁以上,已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若不从速抢救,前景堪忧。

346 泥塑·大吴泥塑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安县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的大吴村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无锡惠山并称为“三大泥塑之乡”,浮洋泥塑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距今已七百七十多年。清代中叶至民国初是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了以吴潘强为代表的上百名泥塑艺人。

大吴泥塑的制作过程分为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五个环节,制作时以雕、塑、捏、贴、刻、印、彩为主要技术手段,其中贴、印、彩等手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突出的地方艺术特色,显示出与其他民间泥塑和雕塑的区别。大吴泥塑的题材或取自潮剧情节、民间传说或章回小说故事,或直接来自日常生活。其作品形象可分为五大门类,第一类是戏曲人物,具体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第二类是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第三类是真人肖像;第四类是神、佛像;第五类是儿童玩具,也称“杂锦”,如动物、胖娃娃、鲤鱼童等。

大吴泥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状况,是广东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但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一直未能形成产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目前当地的泥塑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无人,大吴泥塑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急需有关方面展开积极有效的保护工作,使其得以顺利传承。

349 灯彩·佛山彩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佛山位于广东东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这里气候温暖,物产丰饶,民俗活动异常活跃,民间工艺丰富多彩。佛山彩灯俗称“灯色”,是佛山民间艺术与当地习俗结合而形成的工艺品。它品类丰富,题材广泛,以喜庆丰收、吉祥纳福及戏剧人物故事为主要表现内容,有头牌大彩灯、人物故事组灯、彩龙灯、元宵花灯、中秋灯、秋色特艺灯及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彩灯。

佛山彩灯的制作包括设计、扎廊、扪衬、装配四大工序,它用料考究,工艺精湛,造型生动,色彩艳丽,画面欢快热烈,形制千姿百态,成品彩灯以佛山独有的铜衬剪纸做装饰,给人以金碧辉煌的富丽之感。

佛山彩灯是中国传统灯彩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岭南民间艺术的代表作。它将中国南北文化融于一体,为民间艺术和岭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佛山彩灯展演是当地群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民俗文化项目之一,同时亦不失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效手段。佛山是著名的侨乡,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沟通海内外华人及台湾海峡两岸同胞民族情谊的过程中,佛山彩灯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目前,受市场经济影响,投入成本高、制作工时长的佛山彩灯产销很不稳定,技术全面的老师傅仅余一人,已年过八旬。佛山彩灯后继乏人,前景堪忧,急需加强保护。

349 灯彩·潮州花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

  潮州花灯流传于广东省潮州市辖下的广大地区,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潮州花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彩扎的立式屏灯,二是彩绘的挂灯。屏灯是一种集彩扎、绘画、刺绣、泥塑、剪刻于一体的综合性造型灯屏,它以戏曲和历史人物故事为主要表现题材,配以楼台亭阁、山水园林、动物形象等,做成一屏屏的景物,再装配灯光加以映衬,一屏一灯,精美异常,在潮州民间工艺中堪称上品。挂灯以藤竹木和金属条片做成框架,外罩以丝纸、绢帛、玻璃,而后在表面彩绘诗画图文,再依造型需要镶嵌装饰缨络、螺钿、珠串、铜片等,呈现出古雅典丽的风格特色。

  潮州花灯工艺繁复,制作过程一般包括构思、扎胚、装裱、装饰、组装等环节,不同品种的花灯在用材和制作过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潮州花灯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厚,作为节庆和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潮州文化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潮州花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目前潮州地区传统民俗逐渐淡化,导致花灯展示平台日益减少;花灯老艺师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愿继承传统工艺,导致花灯制作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潮州花灯使用的季节性较强,从业者不能以此为主业,导致花灯研发与创新的滞后。凡此种种,使得潮州花灯陷入濒危困境,亟待抢救。

395 家具制作技艺·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是广州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代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代末叶,广式家具已在宫廷中得到应用。清代初年,广式家具因其豪华风格适应了皇家的需求而成为宫廷家具的主要类型。清代中期,受欧洲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艺术风格的影响,广式家具在造型和装饰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制更趋华贵。民国时期,广式家具行业因受战争的影响而萧条中落,抗日战争胜利后才逐渐复苏。

  广式家具制作技艺是中国家具工艺的重要分支,它在继承我国传统家具制作技艺的同时,又吸纳和改造西洋家具文化,形成浓厚的岭南艺术特色。广式家具制作注意精选好料,精工细作,雕刻面积既宽且深,镶嵌技艺运用自如,开创了家具制作的一代新风。广式家具种类样式繁多,不仅有传统的桌、椅、凳、床、几,还有其他地区没有或极少见的品种,如客厅中可睡可坐的炕床等。

  目前,名贵木料的稀少使得广式家具取材困难,生产受阻。在批量化制造的现代家具冲击下,广式家具厂大多经营困难,坚持生产典型广式家具的企业已经为数不多。广式家具制作流程复杂,雕刻、镶嵌、刨木、做坯料等重要工序都较难掌握,在老艺人纷纷去世、新艺人尚未培养成熟的情况下,广式家具的工艺传承已出现断层。诸如此类的问题阻碍着广式家具制作技艺的顺利传承发展,亟待制订方案加以合理解决。

第三批非遗国家名录收取:

1162 瑶族刺绣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

乳源的瑶族刺绣为中国瑶族刺绣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部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必背、游溪、东坪三镇等地。

居住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属“勉语系”过山瑶,隋唐时从北方迁来,长期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其生产方式以刀耕火种和狩猎为主。若是当地不再适宜耕种或猎物稀少时便举族迁往另一座山头生活,因而被称为“过山瑶”。族中保存有《盘古》、《盘瓠传说》、《过山榜》等书籍资料,其传统习俗和文化的保存状态良好。

刺绣是当地瑶族妇女人人都会的手艺。瑶族妇女从小就跟随长辈执针引线,从绣制衣襟花边、花带、绑腿等品种入手,习练基本功。长大成为少女时,刺绣的功夫已经成熟,精心绣制的花袋、荷包、香包、头帕是送给情人最好的礼物。同时,还要精心准备嫁衣以及围裙、花袋、花带、花帽、头帕等赠送亲友的礼物。出嫁时穿着的嫁衣是展示新娘才华的衣物,要能够光彩照人、超群脱俗,是姑娘们用心最多的绣作。婚后的妇女除了要给家人绣制日常用品之外,还要把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下一代。

乳源瑶族刺绣采用深色棉布为底,用红、黄、蓝、白、绿、黑、紫等色的绒丝线绣出花纹,有“深山瑶”和“浅山瑶”之分。深山瑶的刺绣有着厚重、丰满、细腻的风格特征,而浅山瑶的刺绣细腻大方,色彩浅淡明快,纹样变化较多。常见的图案花纹多取材于自然,有正方形、三角形、菱形、圆形、水纹形、波浪形、之字形、工字形以及双蝶恋花、双龙戏珠、稻穗和鲜花等,反映着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瑶族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瑶族刺绣已逐渐边缘化,濒临消亡,亟待保护。

349 灯彩(忠信花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连平县

忠信花灯是一种以红色调为主的民间灯彩艺术,主要分布于广东省连平县东南部忠信镇。

历史上,当地“上元喜簇花灯,作龙狮各种戏舞”(清雍正八年《连平州志》),另在当地民间,尚保留着清代的花灯纹样印版。现存的忠信花灯造型独特,有缭丝灯、参灯、状元灯、秀才灯、五福灯、磨灯、龙凤灯、宝莲灯、伯公灯、紫灯、廊灯等。与其他地方花灯的小巧玲珑不同的是,忠信花灯虽大却很精致,其最大的直径有12米,最小的也有40厘米,其基本结构多呈柱形,多用竹编骨架,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从上到下又可以分为灯盖、灯身、灯裙,从里到外一般有2至4层。花灯的外层配以剪纸、图案、纸穗等,灯裙则由各种各样的花案彩色灯带组成,灯内装置有各种形象的画片旋转流动,使得整个灯饰五颜六色,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由于历史原因,忠信花灯制作曾经一度中断,近来虽然得以恢复,但能够精工制作的技师越来越少,制作也趋于简单化,花灯类型逐渐减少,亟待加以扶持和保护。

867 镶嵌(潮州嵌瓷)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

潮州嵌瓷俗称“贴饶”或“扣饶”,是潮汕地区特有的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表现形象的工艺,因其质地坚实,久经风雨或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被誉为永远亮丽的艺术。

潮州嵌瓷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在民间使用。当时,潮州陶瓷生产发达,民间雕塑处于兴旺时期,开始用瓷片剪裁成简单的花卉镶嵌在建筑物上。到了清代,潮汕各地盖祠堂和建“驷马拖车”等豪宅民居之风极盛,装饰于建筑物之上的嵌瓷工艺随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清代末年,瓷器生产作坊与嵌瓷艺人配合,专门烧制各种低温彩色瓷碗,经过剪取,镶嵌成平面、浮雕或立体的图案纹样,装饰于建筑物的屋面、屋角、屋檐、门壁、墙壁上,也有的被用作庭园的室内装饰。嵌瓷的题材有花卉植物、飞禽走兽或历史人物、戏曲故事等。反映了当地民众颂扬正气,趋利避害,祈求福祉,寄寓人们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如今,由于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以及人们居住环境和风俗习惯的改变,传统的嵌瓷工艺正面临着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亟待抢救。

910 漆器髹饰技艺·阳江漆器髹饰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阳江市

阳江漆器是“阳江三宝”之一。阳江漆器制作工艺的产生不晚于明末清初,属于家庭手工作坊制作模式。因地处沿海的缘故,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它同内地传统的技法、图案都有一些差异,在漆料的配制、图案的绘画方面有明显区别。

清嘉庆、道光年间,阳江漆器在全国已颇具影响,至清末,产品不仅数量大,而且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同时因使用阳江研制的“腰果漆”制作而别具一格。漆器产品多销往东南亚一带,甚至欧美地区。阳江漆器中以传统的手工制作皮胎产品较出名,皮胎产品中又以皮箱、皮枕为最。传统漆皮产品以质轻、坚固、耐用、耐水、防潮湿、耐碱、耐热、耐磨、耐大气侵蚀,以及硬度高、光亮、漆膜丰富等为特点,如非强光直照,有长时间不变形、不褪色的优点。清末民初时期,外出侨民以拥有阳江漆皮箱等漆器产品为荣,漆皮产品成为阳江地区重要的出口商品。

阳江传统手工制造皮胎、纸胎、布胎漆器产品原料要求高、成本高、工序复杂。随着各类新型材料制品的兴起,漆器产品受到新型替代品的冲击,市场日益萎缩。加之审美追求的转变,传统的漆器工艺制品遭到排斥。目前懂得传统手工制作皮胎漆器产品的艺人仅寥寥几人,而且多没有继承人,漆器工艺处于失传边缘,亟待加强保护。

------ THE END 正文结尾 ------

往期文章:

发点11-12月份图片

皇室授权的瓷器品牌有哪些?

浅谈德国梅森瓷器(Meissen porcelain)收藏(入门篇)

Meissen's Gold X form系列 茶杯,茶托 & 甜点盘

英国皇家道尔顿(ROYAL DOULTON)

梅森(Meissen)瓷厂简史

梳理一下欧洲主要瓷器品牌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