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名瓷德国梅森正文

指尖上的潮汕潮州——传承的技艺与乡愁,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


扫描微信二维码咨询


潮州被称为“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长期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南粤土著文化、中原和闽南文化、海外文化在这里交融,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潮州文化,为潮州民间工艺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潮州民间的工艺丰富多彩,既有造型优美、玲珑通透的HEREND通花瓷,也有金雕细琢、金碧辉煌的木雕,还有以“钉金绣”而独步天下的潮绣。

可以说,潮州的瓷器、木雕、刺绣,不仅构成了潮州人的生活史,成为人们记忆深处的乡愁,蜚声中外,闻名四方,成为探寻潮州文化的一把钥匙。

通花瓷:

融合抽纱、木雕和剪纸诸元素

潮州陶瓷的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潮州地区出土的大量文物来看,潮州烧陶始于新石器时代,制瓷始于晋代而盛于唐宋时期。据记载,北宋时期,潮州窑厂以笔架山为中心而分布,仅其西麓就有99条九丈五尺长的龙窑(又称“长窑”,是一种半连续式的窑炉,因依一定的坡度建成而斜卧似龙,故名),号称“百窑村”。

笔架山出土的瓷器,除了日用瓷、工艺瓷外,还有一批烧制于宋代的欧陆人造像、阿拉伯人造像、骑马瓷像、西洋犬瓷像等,这表明潮州陶瓷在宋代便已出口海外。元代,民间陶瓷业不景气,潮州陶瓷由盛转衰,而到了明代,当地陶瓷业又开始复苏,只是生产中心从笔架山转移到了枫溪镇。至清代,潮州彩瓷业萌芽,在继承明代陶瓷工艺的基础上,吸收了江西景德镇的彩绘风格,在彩绘上由工笔画转变为写意画,实现了新的突破。清末,潮州彩瓷名师又将传统国画笔法、构图以及其他手工艺的特点融进瓷器彩绘之中,使潮州彩瓷的意境更为深远,艺术境界更趋于完美。

历史上,潮州与景德镇不同,一直远离政治中心,走的是民窑、出口之路,因此与传统的官窑相比,潮州陶瓷在创作设计方面受到的限制较小,造型色彩上也更为自由,显得意趣盎然。

潮彩、通花是潮州陶瓷两个独特的艺术形态。

潮彩用特殊的陶瓷颜料,在花瓶、笔筒、餐具、茶具等瓷器上进行彩绘,在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吸收、借鉴了潮州木雕、刺绣等民间艺术的形式和技法,形成了瑰丽、精细、多样的风格。

通花本是潮州抽纱中的一种手工钩织技法,后来启发了陶瓷匠人创作通花瓷的灵感。于是,通花瓷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匠人们又借鉴了其他民间艺术的特色,将潮州抽纱的色彩、图案,木雕中的浮雕、透雕效果,以及剪纸的纹样设计等元素融入通花瓷的制作之中,形成了“精工细致、玲珑通透、立体垫浮、金碧瑰丽”的风格,并以技艺精湛和造型秀美而享誉海内外。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问朝鲜时,将潮州制作的三层“友谊通花瓶”作为国礼,赠送给了朝鲜领袖金日成。

在潮州独特的人文环境的滋养下,潮州陶瓷形成了优美、典雅、精巧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意蕴,今后还将推陈出新,不断发展。

潮州木雕:

精雕细刻,匠人斗技的结果

潮州木雕在潮州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亚于工夫茶,可以说凡有潮州人处,皆能见木雕。潮州木雕有很大的影响力,据说,在卷帙浩繁的《辞海》中,必须贯以“潮”字,才可查出“木雕”一词。

自古以来,潮州人报本反始,对祖先抱有敬崇之心,将祠堂视为本族的精神表征,因此十分重视对族群宗祠的修缮建设。一百多年前,在海外经商致富的潮州人携财回乡,兴寺庙、建祠堂、置豪宅,于是,潮州木雕迎来了黄金时代。

当时,黄氏家族想用最时兴的装饰来表达对祖先的尊崇,并炫耀宗族的势力和繁盛,便修建了己略黄公祠。这座祠堂的梁枋、梁桁及柱间布满了潮州金漆木雕装饰,既有形象各异的龙、凤、狮等祥瑞动物,还有“铜雀台”“张羽煮海”“水漫金山”等戏曲传奇、“韩江丽景”的地方风光等内容,可谓玲珑剔透,精妙入神。祠堂梁架上的两组狮子,它们的毛发由千姿百态的人物构成,东边的狮毛幻化为神仙、道士,寓意“师以载道”;西边的狮毛则幻化为举子、士大夫,寓意“名师高徒”;狮子都是蹲着的,寓意“尊师”——这都是匠人斗技的结果。争奇斗巧的形式层出不穷,不管是造型手法、艺术表现,还是创作、构图,都把潮州木雕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也形成了与其他木雕派系不同的表现形式——多层次镂空雕和立体镂空雕。后来,这座祠堂以木雕装饰而闻名中外,堪称“潮州木雕一绝”“潮州木雕集大成者”。

如今,穿梭在潮州古城的街头巷尾,仍能看到木雕艺人用手中雕刀,延续着过去雅致舒缓、富有张力的木雕艺术:看那具有经典圆雕造型的“虾蟹篓”,玲珑可观,篓中的虾、蟹、螺、蚶等物,犹如方从水中捞出一般,细如毛发的虾须,轻轻一拂,手感和弹性均不输真物,还有水藻、浮浪翻转等木雕作品,看似无骨,实则刀刀中肯,点点扎实……

潮绣:

走金穿银,绣出气派

20世纪80年代以及之前出生的潮州人,可能脑海里都有一个熟悉的场景——在幽深的石板巷子深处,庭院里、煤油灯旁,祖母、母亲、姐姐坐在花绷子前,一张空白的布帛,一双巧手,一根细针,一条彩线,一起一落,Gu盼生姿间,绣出了一座城的神韵,正如歌曲《潮州人》里唱的那样:“脑海中那一双巧手,绣出另一个美丽的潮州。”

潮州有句谚语:“潮州姿娘免落田,银针绣出半年粮。”明清时期,刺绣已经成为潮州女子的重要手工,潮州府各县志书均记载道:“百金之家,妇女不昼出;千金之家,妇女不步行。勤于女工,帛虽盈箱,不弃其治麻。”

潮绣与广州刺绣(即“广绣”)总称“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其作品构图圆满、针法繁复、条纹清晰、金银线镶、色泽浓艳,而突出浮雕效果的托地垫高手法,更是独步天下。相比于其他绣种,潮绣的使用材料、针法绣艺更为繁多。其中,“钉金绣”是潮绣最具特色的绣法,在中国唯有潮绣使用此法,其“密密”“满满”“通通”“垫、浮、勾、勒、通”的刺绣工艺,至今仍无法为机器所取代。20世纪70年代末,由潮绣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智成创作的《九龙屏风》挂屏,便是采用钉金绣垫凸技艺和钉金二针企鳞绣法,表现出似浮雕一般的九龙闹海、腾空飞舞之气象,创造出一种层次明晰、流光溢彩的艺术效果,是首屈一指的潮绣珍品。

旧时,潮绣被广泛用于生活用品之中。潮州女子出嫁时,在其置备的衣服、鞋子、床上用品、手帕等物品上,潮绣处处可见。

德国梅森

在潮州古城里,只要有神庙和祠堂的地方,便有潮绣的身影,“彩眉”“宝盖”“神袍”等都是潮绣作品。为了与建筑的风格相匹配,这些潮绣多以红、金为主色调,色彩浓烈,装饰性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尤其是在重要的民俗活动中,幛、幡等必须用潮绣,才能呈现出场景的喜气热闹。

潮剧中也会大量用到潮绣。潮绣最早出现在戏剧《荔镜记》中,剧中用绣花鞋、菱花镜等精美的潮绣做道具,在强烈的灯光下,既能撑起舞台氛围,又能让远处的观众看得清楚。

岁月悠悠,潮绣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潮州特色。透过潮绣,我们能感受到潮州民间艺术的多姿多彩,领悟到潮州民间艺人的质朴纯实,体会到潮州文化的深厚底蕴——丰满浮凸,有起伏而多变化,有条理而不紊乱,显示出潮州人对高贵典雅的追求;色彩富丽,组织细密,丰富多彩的总体风格,反映出潮州人民情感的奔放,以及生命力的旺盛。

如今,为了推进潮绣的传承与发展,潮州人对潮绣手工艺业进行了产业化经营,以针为诗、以线为画、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潮绣,正在绣出生活的新精彩。

------ THE END 正文结尾 ------

往期文章:

发点11-12月份图片

皇室授权的瓷器品牌有哪些?

永远让人惊艳、惊讶的英国皇家瓷器AYNSLEY (安兹丽)

浅谈德国梅森瓷器(Meissen porcelain)收藏(入门篇)

Meissen's Gold X form系列 茶杯,茶托 & 甜点盘

英国皇家道尔顿(ROYAL DOULTON)

梅森(Meissen)瓷厂简史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