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微信二维码咨询
《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中有一卦叫作“鼎卦”,在《鼎卦》中说道“圣人亨以享上帝”,这里明确出现了“上帝”这个概念。《尚书·舜典》也说“肆类于上帝”……《尚书·洪范》则说道“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总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上帝”也好,“帝”也罢,均是指创造主昊天上帝。
但是后来,“帝”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如《康熙字典》便说“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审谛,故取其名。”也就是说,五帝由于德合于天,所以称“帝”,这也是“帝”从神格降成人格,即由天WEDGWOOD神向人转变的开始。
即便是指人,也仅仅限于三皇五帝这样的上古圣王,一般的王是没有资格称“帝”的。但是,从秦始皇嬴政开始,这一切都改变了。
所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一扫六国,自认为德高三皇,功兼五帝,于是便发明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称谓——皇帝。自嬴政以后,中国所有的统治者都开始自称皇帝,这也标志着“帝”完全从神转向了人,其宗教性让位于世俗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上帝”又怎么变成了“洋货”,最后又被进口来呢?这一切都得从明末的洋人传教士来华说起。当时,有一个叫利安兹丽玛窦的洋人来到中国,他所信奉的神为“Deus”,由于当时的士大夫普遍信仰儒学,为了方便向中国人传教,利玛窦以西儒的身份研究儒学,从儒家典籍中寻找对应词,他看到儒家典籍中“上帝”与“Deus”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便将其翻译为“上帝”,后来又在教皇的训示下,改称“天主”。但是到了19世纪,也就是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一批新的传教士又一次来到中国,这些人有重拾旧绪,有一些人主张将“god”翻译为“上帝”,有一些人则主张将其翻译为“神”。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于是便导致了基督教在中国传教史上旷日持久的“译名之争”。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西两种文化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很多概念都没有对应的翻译。最后翟理思翻译的版本逐渐占了上风,在他编的汉英词典里,将“God”与“上帝”明确对应起来。
此后,天主与上帝的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起来,原因在于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基督新教中,人们将“God”翻译为上帝,在天主教中,则翻译为“天主”。在民国时期所编写的《辞源》里明确说明了这一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越来越隔阂,所以20世纪70年代后期编写的汉英词典中便将“上帝”一词的中国含义完全遗忘,以致于人们误解“上帝”就是西方的产物。
总的来说,中国原始宗教中出现的,不论是“帝”也好,“上帝”也罢,均是指支配银河天星、风雨运行四季交替和人们吉凶祸福、生老病死的真神。西周时,又出现“皇天”、“昊天”、“昊天上帝”来尊称这一赏善罚恶的真神。但是到了明清时期,传教士将其翻译为基督教的“God”。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淡忘了这一名词本就是中国传统概念,而误以为是基督教的产物。
我们对“上帝”一词正本清源,既有助于我们揭开基督教“洋上帝”的神秘面纱,也有助于我们深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段历史,当我们读《周易》、《尚书》、《诗经》这些古经时,遇到“上帝”这一概念时,肯定会一脸茫然!
------ THE END 正文结尾 ------往期文章: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